创新管理模式深圳水务体制改革引领全国
1993年,深圳撤销市水利局,以原水利局及给排水指挥部为基础组建了全国第一家水务局,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多龙管水”的传统格局。10多年来,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成长历程,深圳逐步建立起涉水事务统一、高效的城市化水务管理体制,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排涝、水环境综合治理、节水型城市创建等方面取得了跨越性发展,保障了全市1400万人口和8200多亿元生产总值的用水,为深圳年均递增25.8%的发展奇迹提供了有力支撑。
紧随其后,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陆续成立水务局。目前,全国成立水务局和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一半以上,深圳再一次引领改革之先。
旱涝交替
暴露传统体制弊端
1979年至1990年,深圳水利局几经撤建,“来场洪涝旱灾就成立,灾害过后就撤了,有时用三防办来顶一下。”市水务局副局长李长兴在研究历史资料后感慨道。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接踵而来的水荒和洪灾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水利部门。1989年秋开始,深圳连续3年降雨偏少三成以上,一些居民区每天供水仅限3小时,八卦岭片区等26个居民住宅区共计10多万人连续停水一周,市民只能靠矿泉水做饭,不少企业干脆停产甚至外迁。
1990年8月,在连续3年干旱缺水的困局下,深圳水利局正式恢复。“恰逢我刚上任不久,水利局办公室投诉电话不断,我的家人也不堪其扰。”时任市水利局局长梁明回忆道。
1993年6月和9月,刚经历过4年干旱的深圳又遭洪灾袭击。6月16日,深圳市区暴雨如注,布吉河上游5小时降雨256毫米,广深铁路路基塌方,火车中断12小时;9月26日,全市降雨量达190—500毫米,罗湖一片汪洋,当时下榻富临酒店的尼泊尔国王代表团一行40多人也被洪水所困。时任市委书记厉有为紧急调来橡皮艇,将其转移至南海酒店。两次洪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亿元。
打破城乡分割
全国首设水务局
深圳连年干旱和逢雨必涝的现状充分暴露出水管理体制的弊端:规划国土部门负责城市供水规划设计,建设部门负责供水设施建设,城管部门负责供水企业管理,水利部门只负责水资源开发、防洪排涝。
“‘四架马车,多龙管水’的局面造成规划不协调,建设不同步,调度不统一,出了问题责任分不清。”李长兴说。
要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供水防洪体系,就需打破传统的城乡分割、职能分散的局面,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参考香港水务管理的经验基础上,1993年7月深圳水务局组建成立,将原水利局、城管办、规划国土局、建设局行使的管水职能归并水务局统一行使。各区和街道也陆续成立水务局和水务工作站,形成三级“大水务”管理框架。
梁明回忆,当时这一重大水管理体制改革遭遇了很大阻力,甚至有来自中央某些部门的反对声音。深圳水务人顶住压力,咬定目标不放松,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优势,不断推陈出新,水务事业发展迅猛,以事实证明了一切。
而梁明的预言也一一实现:“今天”深圳实行这种水管理体制,“明天”我国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必然要实行,“后天”全国也要实行!截至 2004年10月底,全国成立水务局和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达1251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53%,目前上海、北京、武汉、大连广州等副省级以上的城市都成立了统一管理水事的水务局。
“治污先治政”
推进水务一体化
随着深圳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突显。2000年6月,《关于进一步治理河流污染的议案》被确定为当年“一号议案”,对受污染的福田河、新洲河、布吉河、大沙河、茅洲河等主要河流进行治理,成为社会的强音。
治污体制不顺,致使河道治理工作收效甚微。2004年,时任市长李鸿忠提出“治污先治政”,是年7月—9月,市政府先后将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城管局直属的排水处划归水务局,至此,深圳水务一体化又迈出关键一步,真正实现了“一龙管水”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污水治理职能整合到市水务局,实现了全市水务“一盘棋”,全面覆盖上水、中水、下水。
而放眼全国,2004年正是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的里程碑,水务工作重点从推进水务管理体制建立向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向创新水务运行机制和健全水务法规体系深入。
四个统一
保障城市水旱无忧
“水利”改为“水务”不仅是一字之别,而是治水观念变革、理念更新,职能的拓展、责任的增大。这些年来,深圳水务通过实施‘四个统一’一体化改革,基本改变了条块分割的‘多龙管水’局面,提高了水务统一指挥、综合调度的能力。”市水务局局长张绮文说,具体说来,“四个统一”是:第一,统一水务管理机构和职能。经过几轮改革,目前,市水务局主要承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防洪排涝、供水等14项职能,“一龙管水、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格局形成;第二,统一水务规划。统一编制了全市原水、自来水、污水等涉水专业规划,并与深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保持衔接;第三,统一水务建设。将原来分散在水利、建设等部门的各类涉水工程统一到水务部门主导建设,成立专职的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市政府投资水务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第四,统一行业监管。出台了水资源管理、城市供水用水等7个地方性法规和19个规章。市、区水政执法网络体系基本建立。水务部门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排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统一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监管。
管理体制的创新推动了深圳水务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市现有东深供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两大境外引水干线;铁岗水库扩建工程,北线引水工程等相继完工,东江水源工程二期试通水成功,水源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市。公明、清林径等库容超亿方的“水缸”完成后,全市水源应急保障能力可提高到3个月。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四大河流干流均已完成防洪达标整治,建设了一批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深圳经受了近年来特大暴雨和强台风的正面袭击。建成市政排水管网 10015公里,泵站102座,排水能力1827万吨/日;现有17座集中污水处理厂运行,总规模达到262万吨/日,年污水处理率达到80%。编制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和控制线范围达258平方公里的城市蓝线规划,对全市13宗重要饮用水库的一级水源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全面启动了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长期稳定较优水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2平方公里,在全市持续高强度开发的情况下,水土流失总面积逐年下降,水土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深圳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万元GDP水耗22立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通过省检验收,并有望今年通过国家验收。
创新不止
一体化改革有待深化
近日,深圳未来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批复要求,深圳应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水、排水和污水等基础设施。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城市。
尽管涉水事务管理体制基本理顺,但李长兴坦言,目前,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排水管网的同步规划建设,特别是区以下街道办、村的排水管网规划建设,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在管理体制方面,按流域并结合行政区划,实行分级的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履行统一职能所需要的法律法规有待进行配套完善。同时,在深圳特区范围扩大、全市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原特区内外水务发展一体化,也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深圳各级水务部门仍需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努力前行,不断破解城市水务管理中的难题,再领改革之先,争当水务改革的排头兵。罗莎张菁菁
□链接
深圳水务体制改革大事记
○1993年以原市水利局和市给排水指挥部为基础组建市水务局。
○1996年原市规划国土局的水土保持职能划归市水务局。
○1998年底在市自来水公司设立了特派市自来水集团公司监事会,对供水行业实行行业监管。
○2001年底特区内的排污设施、集污设施管理划归自来水公司经营。
○2002年初政府机构改革,原市排水处划归城管办。
○2003年成立水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
○2004年6月将分散于各部门的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排水管理职能划入市水务局,真正实现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2006年原由城管综合执法部门承担的水务执法职能划入市水务局。
○2009年7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市水务局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由新成立的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归口联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