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首座航空垃圾处理中心投用 率先实现"有机回收"
29日,福建首座航空垃圾处理中心在厦门投入使用。这也是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为了创建“国际卫生空港”兴建的一个“拳头”项目。据了解,新的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达到20吨,比原来整整增强了10倍。
此外,据厦门机场检验检疫局副局长介绍,处理中心率先全国空港口岸采用垃圾有机回收处理工艺,实现了“无公害”、“无污染”、“低碳环保”。
日处理垃圾能力比原先增强十倍
据悉,高崎国际机场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启动创卫工作,成立了由厦门市分管副市长任组长、高崎机场为主体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始了对机场口岸传染病控制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食品卫生等九大方面208个项目进行了大力度改造。目前机场创卫工作已进入收官阶段,预计于明年年初接受世卫组织检查。
这次新落成的航空垃圾处理中心用地面积达到1217.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比原来大了将近一倍。
处理中心由厦门国际航空港股份有限公司斥资350万元 (含设备费用)建设,分成疫区垃圾转运区、非疫区垃圾分拣区、有机垃圾回收处理区、办公区和休息区等5个功能区,涵盖了垃圾的消毒、清洗、分拣、回收、有机处理、打包及转运和员工身心健康等功能,功能区布置更科学、合理,日处理能力达到20吨,比原来整整增强了10倍。
餐盒等有机垃圾可以无害化处理
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一侧的一座崭新小楼里,导报记者看到,8名全身防护的垃圾分拣工正对堆积成“山”的餐盒、筷子、饮料瓶、报纸、一次性拖鞋等进行分类。经过处理,这900公斤的航空垃圾将分别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在该中心,一台全新设备很引人注目,这就是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机。据工作人员介绍,该设备日处理量为550立升,是利用微生物降解菌产生的多种酶,对分类后的有机垃圾 (如果蔬、菜叶、食品残渣、鸡鸭鱼肉废弃物等)进行快速分解,经其处理后的残余物还可作为有机肥进行果蔬栽培。
据介绍,该中心仅运行两周就实现了14吨航空垃圾处理,回收利用率超过75%,无害化处理100%,成为创建国际卫生机场的亮点工程之一。
领先全国航空港实现了有机回收
当天,厦门机场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林为亮告诉导报记者,处理中心的建成投用实现了四个突破。
一是正式把生活垃圾和航空垃圾处理分开,生活垃圾纳入市政管理,使地面垃圾处理完全社会化,更便于监管;
二是把厦航、空港集团航空垃圾整合在一起处理,解决了厦航垃圾处理长期占用厂区、对环境造成危害的问题;
三是在航空垃圾处理方面,把来自疫区和非疫区的分开,对来自疫区的垃圾则不再分拣,直接进行消毒后再打包,由专门的转运车转送至厦门绿洲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焚烧处理,焚烧温度达到1100多度以上,有效避免疫区传染病的传入;
四是在垃圾处理上,率先全国空港口岸采用垃圾有机回收处理工艺,实现了“无公害”、“无污染”、“低碳环保”。
据介绍,除了这个航空垃圾处理中心外,经过改造的航空污水处理系统也将更低碳环保。通过“三级化粪处理”与“MRB膜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方式独立处理之后,航空污水将可回收用于机场绿化草坪的浇灌,实现“零排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