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再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记者近日从深圳市人居环境委获悉:凭着前沿的绿色环保理念、科学的循环利用水资源模式,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再生水项目问鼎素有“中国人居环境奥斯卡”之称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00年,国家建设部参照“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和“迪拜国际居住环境改善最佳范例奖”而设立了一项全国范围的评选活动,包括“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我国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全国性最高荣誉。旨在鼓励和推动城市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建设,在环保、生态、大气、水质、绿化、交通多方面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适应我国城市居民由小康向更高层面迈进的客观需要,并借此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现代形象。通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评选,希望各地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改善力度,引起全社会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广泛关注,促进城乡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深圳市以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着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人居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2001年,深圳率先成为首批5个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之一;2002年深圳推行物业管理、2007年深圳宝安桃源社区公共管理项目这两大项目先后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近期,喜讯再次传来,“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再生水项目”荣获2010年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该工程是首例城市中心区域再生水市政管道供应项目,对南方缺水城市开发再生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是广东省唯一摘得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目前,一个宽广宜人的水环境已经在南山中心区核心区形成,调节了区域小气候,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南海意库旧工业区改造项目、深圳市荔枝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村改居”引入社区物业管理3个项目荣获了“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深圳市建科大楼项目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荐申报“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再生水项目
深圳商报记者 沈小妮
久旱之后,深圳终于迎来了连续数日的大雨,酣畅淋漓地冲刷着城市的大街小巷、滋润着花草树木。雨季来临之时,人们不禁想:如果能把这些雨水存储起来加以利用,那对深圳这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来说,该是多好的事情啊!
如今,这样一个美好的构想已经付诸现实: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再生水项目新近摘取了素有人居环境“奥斯卡大奖”之称的人居环境范例奖,就是借助对雨水、再生水的科学利用,不但收集雨水灌溉绿化、补充景观水、冲洗广场,而且充分利用再生水冲洗厕所、车库、冷却空调。凭借绿色环保理念、创新经营方式,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再生水项目以范例的姿态,从此揭开了深圳乃至全国科学环保循环利用水资源的新篇章。
水资源匮乏催生新理念
作为新兴的现代化商圈,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核心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深圳湾畔,西起后海大道,东至后海滨大道,北靠海德三道,南临海德一道。区域内有国际连锁五星级酒店凯宾斯基,有商业航母海岸城广场,集博物馆、剧院、文化科技博览中心一体文化氛围浓厚的保利文化广场,以及海岸大厦和天利中央广场等现代化的高档商务楼宇。规划之初,决策者就已经把它定位为深圳西部的商业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和文化中心,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深圳湾畔。
2004年,南山进行核心区环境景观设计国际招标,法国欧博设计公司中标,景观设计结构为“一轴线、两水岸、三广场、四街区”。其中,水体景观是最吸引眼球的亮点,60~70米宽的U字形人工水体和绿化带环境于核心区北、东、南侧,打造出独具匠心的水体环绕半岛景观,为核心区提供了一个清凉宜人的海洋气质环境,构建开放式的生态空间,并进一步定义了城市的核心。
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黄思光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作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区的样板,核心区占地30公顷,其中绿化广场面积超过20.2万平方米,景观水体面积3.3万平方米;整个核心区建筑物每年需自来水399.8万立方米,平均每天10950立方米,其中,空调冷却塔每天需补水4400立方米,建筑物广场、道路、车库冲洗每天需430立方米,冲厕用水每天消耗1380立方米。另外,景观水体每天蒸发需补水315立方米,公共广场、道路冲洗每天需用水140立方米,绿化浇灌每天需耗水56立方米。如此大的用水量如何解决?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海滨城市,却很少人会想到深圳水资源严重缺乏,竟是全国七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有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运转对水的需求量迅猛增长,2010年全市缺水近6亿立方米!由于深圳水资源匮乏的处境由来已久,市政府明文规定禁止将城市自来水用于景观用水,并在90年代初就具前瞻性地规定了开发商在建楼盘时必须配备中水回收利用装置。
在全城缺水的大背景下,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核心区的缺水难题,只能从再生水(中水、雨水)着手破解。几经探讨论证,一条新思路豁然开朗:利用雨水和中水互补调剂,取长补短。
雨水中水互补调剂
利用再生水,核心区有实际需求,也有先天优势。“以前,我们不重视对城市汇集径流雨水的利用,而任其排放,造成大量宝贵雨水资源的流失,出现一方面严重缺水;另一方面又大量地排放雨水并带来城市水涝的现象。核心区雨水利用从一定程度减缓了城市供水压力,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同时对调节雨水径流,减轻城市防涝减灾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黄思光告诉记者,按着非人接触用水均能采用中水、雨水等再生水的思路,核心区每天有6721立方米再生水的需求量;而核心区的优势在于:建筑物集中,便于原水收集。深圳市降雨量充沛,核心区利用收集雨水的屋面面积为5.51万平方米,有很好的条件进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另一方面,核心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5510立方米,集中收集后处理回用,能大大减少核心区的污水排放量,对保护深圳水体环境,维护深圳湾畔生态体系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
为确定雨水和中水互补调剂的可行性,黄思光特别撰文分析:雨季收集的雨水除满足景观水体损耗、绿化浇灌、道路广场冲洗外,还可作为中水的补充水。雨季也是夏季,为空调冷却塔补水的高峰期,需求量大,充足的雨水收集好了还可成为其他方面的补给水源,抵减中水的需求;在旱季,深圳降雨量较少,此时空调使用率较低,空调冷却塔的补水需求量很少,中水正好可以作为本区域的景观水体补充、广场和道路冲洗、绿化浇灌的水源。
每年节约自来水146万立方
确定思路后,详细的方案也应运而生。
对核心区内每栋建筑物产生的生活污水分别进行截流,采用管网集中收集至中水处理站,中水处理站就设在景观水池下面。污水经一系列生化处理、过滤、消毒后,输送至各建筑物,用于中央空调冷却塔的补充用水、地下车库冲洗、部分建筑物冲厕用水。如此一来,中水处理站每天可供应中水4000立方米,整个核心区因中水回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46万立方米。
而雨水主要用于景观水体的蒸发补水、市政广场的冲洗和绿化浇灌。雨天,屋面雨水经过雨水收集管进入操作间提升泵房,经提升后排入雨水储水池沉淀、储存。景观水体池在雨后也会溢流,进入雨水储水池。储存池的雨水回至操作间,经过滤、消毒后,加压回用至景观水体或用于绿化浇灌和广场道路冲洗用水等。一年下来,核心区收集回用雨水总量106670立方米;补充中水水源10643立方米;全年收集利用雨水总量117313立方米。
在中水处理站与三个雨水处理站之间均铺设调配管,由此实现了雨水、中水的互补要求。
创新社会化运作模式BOT
有思路、有方案,再生水项目启动在即。然而,如何经营,又成为一道棘手的难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管委会不可能自己直接经营管理。
一个大胆的想法跃入管委会的视野里社会化运作模式(BOT)。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政府对工程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既节约政府财政资金,降低政府投资建设、运营的风险,又有力地发挥了社会专业水务公司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雨水利用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后,公开招聘有技术优势、经验丰富的专业公司进行运营管理。2007年,深圳市龙祯环保有限公司取得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中水回收利用特许经营权。2009年1月中水回收利用工程主体封顶,2009年6月开始投入生产。
从此,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核心区再生水项目揭开循环用水新篇章。
1
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之一
南海意库旧工业区改造
南海意库旧工业区对建筑进行功能改造时,保留了城市环境原有的记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并将绿色建筑技术有机地运用于原有建筑改造中。
南海意库3号楼改造项目由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承担建设。该项目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太子路“三洋厂房片区”。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为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开始大量兴建工业厂房以吸引境外投资者,建于1980年的深圳蛇口日资三洋厂房,就是最早的多层通用厂房之一。原占地面积44125平方米,建筑面积95816平方米,为6栋工业建筑,框架结构,每栋标准层面积约4000平方米。
随着经济转型,在土地资源稀缺、房价高涨的市场环境下,拆除重建固然能为企业带来很高的商业利润。然而,将仅仅使用了20年的数十万平方米厂房拆掉,不但是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对资源的浪费。
深圳市决定保留旧厂房并对其进行全面功能改造,使其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将当年的三洋厂房更名为蛇口南海意库,并期待它成为代表新世纪深圳创意产业的科技园区。其中的3号厂房作为该园区最先启动的示范项目,采取了大量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太阳能光热与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拔风烟囱,雨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回用,建筑外围护节能构造,地板、天棚辐射制冷,无机房节能电梯,高效节水用具,渗水地面,建筑遮阳,节能光控系统。
此外,深圳市还在节能、节材、节水、保护环境等方面运用与整合了其他绿色技术,做了大胆尝试。例如:空调分区负荷技术、高效节水用具、光导管采光装置、反射型节能光盘、智能与自洁玻璃、本地耐旱植物立体绿化、绿化滴灌系统、无尘免冲洗地面、建筑废弃材料利用、回风型空气风幕、渗水地面、低噪声节能冷却塔、无机房节能电梯、中厅绿岛、负离子环保涂料、建筑降噪处理等。
南海意库3号楼改造完成后,仅在节能方面,节能率就达到67.93%。每年可以节电240万千瓦时,折合每年可以节省标准煤约936吨,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约2400余吨。
目前,深圳特区内,面临改造的厂房还有约500多万平方米,深圳全市的类似厂房面积,就达2500万平方米之多。南海意库3号楼的成功改造,为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旧厂房改造提供了示范性的案例。(沈小妮)
2
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之二
荔枝湖水环境
综合治理工程
荔枝湖位于深圳市中心荔枝公园内,是园内的标志性游乐设施。荔枝湖流域面积253.3公顷,湖面总面积10.91万平方米,平时蓄水量约为10万立方米。整治前,由于荔枝湖片区生活污水的错排乱接,导致大量生活污水随地表径流排入荔枝湖,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居住环境。
根据荔枝湖水污染仅靠截污、清淤、少量补水难以改善湖泊水质并长久保持的特点,深圳市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措施,控制内源污染物,结合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湖泊水体的自净能力,确保湖水水质在改善提高后长久保持。为此,深圳市采取了多项举措:
一是采用符合实际现状、投资省的外部重点截污方案,截去了荔枝湖三条截污箱涵中60%以上的污水量,降低了荔枝湖的外源污染。
二是采用可靠和可行的源水补水措施,既节约了自来水水资源,又可改善荔枝湖水质。
三是湖水循环净化系统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多种处理工艺,加速对荔枝湖水进行循环净化。将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水力自动化曝气过滤技术、生态砾石床处理技术、湖水水力推流循环技术、臭氧灭藻技术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对荔枝湖水体进行综合治理,消除了湖水黑臭现象,使湖水变得清澈透明。
四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改善荔枝湖的水生态环境,该系统建成以后,逐步取消了部分处理设施,节省运行费用,实现良性循环。
五是工程采取了箱涵臭气治理、排污管补漏、驳岸修复等辅助措施,进一步改善了荔枝公园地景观环境。
该工程由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建设,并于2006年4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系统运行至今有效改善了荔枝湖水环境状况,透明度超过60厘米,藻类明显减少,水质满足地表Ⅳ类水要求。该工程实现了还市民一个“蓝天、碧水”休闲娱乐场所的目标,成为深圳市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该工程不仅是一个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也是一个园林式的生态景观,也是环保科研教育示范基地,为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处理提供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工程运行后,有效改善了荔枝湖水质,对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改善荔枝公园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工程的实施,为深圳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做出了贡献,产生了很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沈小妮)
3
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之三
宝安“村改居”
引入社区物业管理
2004年,深圳市宝安区农村城市化工作完成后,虽然原村民的身份、城市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社区总体上仍是戴着城市“帽子”的农村。基层基础和市政设施仍然滞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投入不足、渠道单一;社区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自我服务种类少、质量不高,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模式难以管理到位;原居民本土意识强烈,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仍然存在,居民的观念和技能仍然难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对此,宝安区委、区政府在多次组织调研、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宝安城市化深度发展的大局,从2006年起在“村改居”小区全面引入规范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
2006年4月,宝安区委、区政府在石岩水田召开了现场会,部署在“村改居”小区推进物业管理。会议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明确了“每年推进20%、3年达到80%、争取5年内全面覆盖”的总体目标。截至2009年12月底,区财政共投入7.16亿元开展社区公配设施整治和补助物业管理费,推动全区472个“村改居”小区进驻了物业公司实施物业管理,占“村改居”小区总数的91%;建筑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占全区住宅物业总面积的30%;享受物业服务的社区人口从原来的10万人增加到300多万人。14个实施物业管理的“村改居”小区获得“深圳市优秀物业管理项目”、“广东优秀物业管理项目”称号,成为所在街道农村城镇化和社区综合管理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从开展“村改居”引入社区物业管理以来,宝安区出台了《宝安区推广社区物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在区住宅局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通过制定政策、宣传策划、培训交流、抓点带面、协调督导、培植样板、落实资金等措施,确保了推进工作计划的全面落实。目前,宝安区基本实现“村改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宝安区的物业管理进社区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多年来原农村地区“有新房无新村”和“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尴尬局面,带动了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区环境面貌的全面好转,广大居民享受了物业管理带来的好处和实惠,是宝安区人民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沈小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