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造纸业:环保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在山东,造纸业曾是一个牵动很多人神经的行业。
“一个造纸企业就可以污染一条大河!山东省最多时有造纸企业700多家,其中80%是污染严重的麦草制浆企业。对河水污染程度可想而知!”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说。
据统计,2002年山东省造纸行业无论是新水用量还是COD排放量,均占到全省工业的50%以上,而造纸业对于GDP的“贡献”仅为3%,投入与产出严重倒挂。
“如果造纸业不能真正解决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我可以断言,这个行业在山东是没有前途的!”张波告诉记者,自1996年开始,山东省通过行政手段,累计关闭了2万吨及以下的草浆生产线472条。
2002年,山东省环保厅召集了所有造纸企业老总开了一个分析会。会上,探讨的话题就一个:山东人民会不会容忍河里永远没有鱼?答案显而易见。然而,当真正操作起来时,难度远远超出了想象。张波坦言,单纯靠行政手段去治污,虽然也有效,但很多时候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动不动就反弹。
那么,山东造纸业真正的出路在哪里?经过深入调研后,山东省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倒逼”之路——通过创立公开透明、企业可以预见的标准体系,以数字化法规的形式,给落后生产力开出淘汰时间表。
2003年3月,山东率先发布了地方行业标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启动了以环境标准倒逼“两高”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思路。
这份《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了“四步走”的污染物排放阶段,特别是第四阶段即2010年1月起,山东省流域内所有企业全部执行统一污染物排放标准,即COD重点保护区执行60mg/L、一般保护区执行100mg/L,而这一标准竟严于原国家标准的4倍至7倍。
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巨大反响:据测算,85%的企业根本不可能达到2010年排放标准,如果大家都实现不了,没有经济技术可行性,这样的标准还有意义吗?
“我们也做过测算,2002年造纸业给地方贡献的税收不过10多亿元,但治污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要大得多。如果这8年时间里造纸业还‘转’不过来的话,这个产业我们宁可不要!”张波的回答毋容置疑。
在倒逼机制下,不少造纸企业早在2003年就瞄向了2010年的标准去调整和提升,自我加压不仅没有压垮企业,反而为山东省造纸业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这个空间有多大呢?可以看看这组数字:传统的生产线生产1吨成品纸用水量为110升,而我们每吨纸的用水量仅为8升,只相当于普通造纸业用水量的十四分之一。”华泰集团副总经理赵树明说。
华泰集团的前身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造纸厂,从事的也是污染严重的麦浆造纸。近年来,华泰集团从技术改造入手,先后引进数条世界上最先进的造纸生产线,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企业,改写了我国高档新闻纸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与华泰集团一样,晨鸣纸业集团也有着切身体会。集团董事长陈洪国坦言,没有对环保的重视,就没有晨鸣的今天!
上世纪90年代初,因环保不达标,危机四伏的晨鸣纸业面临着一个生死选择——要么关门转行,要么苦修内功,彻底“脱胎换骨”。为此,晨鸣纸业先后投入20多亿元用于技术创新和环保改造,一举突破了制浆工艺和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等行业环保瓶颈。如今,晨鸣集团纸品年生产能力超过400万吨,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6年保持全国同行业首位。
自2003年以来,山东省没有采取行政手段关闭任何一家造纸企业,但到2009年底造纸企业数量却减少了65%。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公布的279家淘汰造纸企业中,来自山东的只有一家。
大浪淘沙之后的山东造纸业非但没有垮掉,反而交出了一份总产值超千亿元的“绿色答卷”,涌现出晨鸣、太阳、华泰等一批先进的大型造纸企业,它们以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专业优势成为行业领跑者,打造出山东造纸业在全国响当当的品牌影响力。
“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观念、标准和工艺设备。”张波强调说,从过去的规模与排污全国第一,到如今的质量与效益全国第一,山东造纸业的转变告诉我们,科学实施积极的环保措施,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是推动“两高”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