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解读 减排仍然脆弱
让水更清、天更蓝,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减排就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重要抓手。刚刚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让我们对环境质量改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污染减排的成果直接影响环境质量的变化,环境质量的稳定、长期改善需要更强有力的污染减排措施。
环境质量改善趋缓
对照过去两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此次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环境质量,让我们看到减排压力愈加明显。去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有望如期实现,但形势不容许我们有丝毫松懈。进入今年一季度,二氧化硫排放量自2007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局面,同比上升了1.2%。
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直接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十一五”期间首次没有下降,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则首次出现上升。受自然因素、污染减排力度放缓等影响,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改善不明显,甚至出现反弹,环保重点城市优良天数的比例有所下降。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环境质量改善趋缓。这一结论让人心生疑惑:污染物排放量减了不少,为什么环境质量的变化不那么明显,甚至还要出现反弹呢?
也许我们从莱茵河的治理历史可以得到启示。莱茵河是国际上最为人称道的河道治污样板。在上世纪50年代初莱茵河水还很清澈,但仅在10年间,由于德国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鱼类基本绝迹,曾经一度被称为“欧洲下水道”。从1980年到2005年,流域各国为莱茵河流域治理投入了 200亿~300亿欧元。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莱茵河中的有毒物质减少了90%,最终重现生机。
污染一条河流,几年就足够,而治理一条河流,甚至恢复其河流功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改善环境质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虽然在5年的时间里,大量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但相对于污染排放的总量来说,这种程度的减排仍是不够的,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质量状况。
另一方面,一些对环境质量影响巨大的污染物,比如硝、氨氮、重金属等尚未被列入减排指标,这也使得环境质量改善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明显。
减排成果仍然脆弱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东部减排力度较大,质量改善也更明显,中西部则变化不大。在国控点源达标率上,东、中、西也呈递减趋势。
2010年上半年,全国多数地区国控废水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放达标情况同比有所好转,西部部分地区国控废水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较低。东部大多数地区国控废气污染源废气排放达标情况较好,西部部分地区废气国控污染源废气排放达标率较低。
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相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中西部地区所面临的发展经济的压力更大。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发展经济,不顾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一味追求大干快上,使得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
一年多来,随着经济的复苏,中央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地方投资项目陆续实施,资源型工业产品产能过快增长,部分高能耗行业用电量增加较快,客观上增加了污染物排放。今年前5个月,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7.5%,水泥、陶瓷砖等重要建材产品增幅在20%左右,五大高能耗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6.6%,资源型工业和高能耗行业的过快发展,直接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浓度同时上升。
“十一五”以来,各地集中建了一批治污设施,对总量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治污工程带来的减排空间是有限的。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减排的继续深入,而减排空间的拓展,关键还在于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不但减排战果难以巩固,而且生态环境难以为继。
“十二五”应增加新指标
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减排的目标,这也为将要到来的“十二五”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毫无悬念的是,环保任务十分艰巨,减排约束性指标是改善环境质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仍需向前推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新增工业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将长期保持高水平,新增污染物的排放量将对污染减排造成长期的巨大压力。要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减排应着眼于让老百姓真实感受到环境质量改善,减排的指标也需要围绕这一宗旨与时俱进,做出适当调整。
当南京公布2009年环境质量公报时,人们惊异地发现,当地酸雨结构正悄悄发生变化:二氧化硫已不再是南京酸雨发作的唯一祸首,氮氧化物带来的硝酸雨正腐蚀着南京的空气,成为威胁大气的一种新的酸雨。
而从水环境质量角度来看,氨氮污染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污染问题。近几年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地表水中的氨氮已经逐步成为最主要的污染项目,甚至已超过化学需氧量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
根据2009年的全国环境质量公报,农业源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 57.2%和67.4%。另一方面,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30%,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很大。
氮氧化物、氨氮是否纳入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直接影响污染物减排工作的环境质量绩效。针对这种现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考虑增加这两项新的减排指标,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汽车尾气控制。
只争朝夕,全力以赴。打好污染减排决胜战,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全面完成,仍然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从更长远来说,我国的环保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征途上,随着一系列强有力举措的施行,碧水蓝天、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不会遥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