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地区通过产业升级破解环保难题
一说起“污染”,家住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陈洁就有一肚子苦水。
“我们这里算是重工业区,前几年经常闻到化工厂的尾气,现在比较少了,但是还需要继续改善。”这名28岁的中学英语教师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她家所在的区域原为大港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与塘沽、汉沽两区合并为滨海新区。
新成立的滨海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10年,该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甚至超过了浦东新区。
在这个新区里,正进行着诸多不同寻常的变革,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其中之一。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霍兵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污染重的企业已经不可能再进来了。化工企业正逐步搬迁到更偏远的地段。”
用官方的话说,滨海新区要形成依托“八大支柱产业”的格局,其中包括高科技和绿色经济产业。近年来,让天津频频见诸报端的不乏重磅高科技“炸弹”,比如空客A320制造基地、新一代运载火箭制造基地、超级计算机等。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这个海滨城市也走在了全国全列。
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牵头的天津“生态城”项目正在滨海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个以实现“碳平衡”为目标的新型社区建造在原先的一片盐碱地上,通过污水循环利用、主打公共交通、居住和产业一体化等方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据霍兵透露,截至目前,已经有一批企业进驻“生态城”,主要分布在动漫产业。陈洁也说,原大港区已经有居民在“生态城”购买了住房,房价属于比较合理的范畴。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院院长姚树洁教授告诉新华社记者:“天津"生态城"的建设将向人们展示如何利用已有的技术来实现先进的理念。”但他认为,中国要获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政府应该使用税收等工具引导普通百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在5日即将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一项重要的议程就是审查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在制定该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
那么,一旦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门敲不开了,重工业企业还能去哪?近年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拨企业内迁潮。众多企业由于环境审批更加严格、成本上升等因素纷纷由沿海地区迁往内陆省市,并因此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沿海地区的“用工荒。”
对此,姚树洁说,中国内陆省市不能重蹈沿海地区工业化的覆辙。“内陆地区应控制工业规模和类型,在保证就业最大化的同时减轻对环境的破坏。”他说,“内陆拥有更多土地,应该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林业以保护自然环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