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洱源县探索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经验与难题
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在城市推行本已困难重重,在农村似乎更困难,但前不久记者在云南省洱源县采访时了解到,这里不仅家家户户按规定配置了分类垃圾桶,对垃圾进行分类存放,村民还主动上缴了每年的垃圾处理费。据了解,洱源县自2010年8月1日开始统一实施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以来,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难题。
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到底是怎么做成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怎么解决?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1 控制生活垃圾保护洱海
农户承担15元~30元费用可以接受
洱源县地处洱海源头,是全国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近年来,洱源县始终把控制生活垃圾污染做为保护洱海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探索垃圾收集处理新途径上不断取得突破。
据了解,因工业发展滞后,洱源县工业垃圾相对较少,固体废弃物以生活垃圾居多。按每人每天产生0.7公斤生活垃圾计算,全县每天共产生199.5吨生活垃圾,且出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对洱海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
为有效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早在2007年,洱源县就探索出了“农户缴费、政府补助、袋装收集、定时清运”的农村垃圾收集模式,在镇(乡)政府所在地及重点流域进行试点后,逐步在全县农村进行了推广。当时采取的措施是,由各村委会向农户收取15元~30元的垃圾收集处理费,主要用于垃圾收集和清运。收集的垃圾以承包的方式运送到邓川镇军马场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填埋处理。
据统计,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全县农户分别缴纳垃圾处理费用12.7万元、58.7万元和61.1万元,地方政府每年补助垃圾清运费46万元,清运垃圾数量分别为3440吨、9272吨和9288吨。
2 农村垃圾需强制分类
城乡区别对待,定好相关标准
收集处理实行城乡分开
到2011年底,洱海流域范围内的邓川、右所等6镇(乡)所有村委会及乔后镇、炼铁乡、西山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委会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常态化管理,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清运、分类处理,实现全程管理,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这是洱源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阶段工作目标。
记者在洱源县环保局了解到,针对城乡差异,全县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行城乡分开。对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采用“农户缴费、政府补贴、源头分类,桶装收集、定时清运、分类处理”的模式,强制执行垃圾分类收集。可回收垃圾按照“农户——垃圾收集员——垃圾中转站——废品回收网络”的模式进行回收、循环利用;不可回收垃圾运送至中转站后,对可燃垃圾部分直接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焚烧处理,不可燃烧部分统一运送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理;餐厨垃圾由垃圾收集员统一转送至垃圾中转站后在指定地点进行堆肥处理;有害垃圾由县环保局指导镇(乡)按环保要求统一收集后运送至指定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定好收集、处理、回收3个方面的标准,严防“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
为确保分类收集和处理运行统一规范,洱源县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体要求,主要在3个环节上对垃圾分类的统一规范工作进行了探索。
一是统一规范垃圾分类收集的操作标准。在配齐必要设施的基础上,教育引导村民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要求,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此外,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示范、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使环卫人员懂得如何对不同垃圾进行收集、回收和处理。尤其是在集中处理的地方,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严防“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在废旧电池和医疗垃圾的回收处理方面,坚决杜绝擅自处理、随意处理和与生活垃圾一并处理的现象。
二是统一规范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标准。督促各镇(乡)根据相应的处理模式,使垃圾处理的主要设施如垃圾桶、垃圾车、焚烧炉或填埋场等建设规范、有序。在确保设施配备统一、齐全的同时,切实做到主要设施按标准建设。
三是统一规范回收网络的建设和建设标准。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建立县、镇(乡)、村三级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并统一各类回收物资的回收方法和价格,努力把好源头关。
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洱源县目前已经在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上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比较规范的操作办法。
3 源头把关降低处理成本
尝试市场化运作初见成效
“为什么分类”、“分几类”、“怎样分”成为政府工作重点
在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中,洱源县坚持从村民家庭源头减量抓起,逐步降低收集处理成本。
据了解,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之前,村民的垃圾分类知识严重不足。很多人搞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就连一些保洁、清运人员也是概念不清。
洱源县原县长杨作云在全县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动员大会上公开表示,只有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从源头上把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关,才能真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分阶段、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宣传活动时,“为什么分类”、“分几类”、“怎样分”成为洱源县各级政府部门工作重点。
以凤羽镇凤翔村委会官路村为例,垃圾收集从2005年就开始试点,2010年8月1日正式开始分类,村民都经过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相关培训。现在,村民家里有3个垃圾桶,一个装煤渣、茶叶渣等不可回收垃圾,一个装玻璃、塑料制品等可回收垃圾,一个装餐厨垃圾。“垃圾清运车每两天收集一次,基本在上午8点左右,车来了会放音乐。家里的垃圾都是按分类要求往清运车上相应的地方倒,车上还专门有一个装有害垃圾的地方。”
多项措施减少成本
据了解,在村民进行垃圾初次分类的基础上,各镇(乡)垃圾处理站还派专人对运来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在凤翔村垃圾处理站,正在进行二次分拣的管理员李天然说,二次分类量不大,现在越来越少,可回收垃圾大部分都被村民自己处理了。
记者看到,这个垃圾处理站里被分拣出来的仅有少量的饮料瓶、编织袋、纸板、铁丝等,不多的玻璃瓶码垛得整整齐齐。其他不可回收垃圾的可燃部分被推车送到旁边的焚烧炉进行焚烧处理。李天然说,这里每天焚烧的垃圾有5吨左右。
随行的洱源县环保局人员告诉记者,为更好地解决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问题,县里按照“责任到户、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减少运量”的原则,在洱海流域沿河沿湖村落推广了小型垃圾焚烧设施。截止目前,全县建成了13座垃圾焚烧处理站,减量化效果非常明显——可比焚烧前减量85%以上。这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量、降低运输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2007年底建成投运的洱源县军马场垃圾处理场,记者同样看到,被二次分拣出来垃圾的主要是废旧编织袋、废旧鞋子和少量废旧衣物等。正在开着挖土机往垃圾层填土的军马场垃圾处理场管理员段荣说,未分类以前垃圾不但量多而且特别乱;现在虽然量在增加,但分类较好,处理起来比较方便。按照目前的填埋量,估计填埋场还可以用8年以上。
针对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清运成本相对较高的现实,洱源县实行市场化运作,将以前投资150多万元统一配置到村的44量垃圾清运车全部拍卖,由村民委员会与车主签订协议,实行定点、定时收集垃圾,既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又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4 收费无法可依怎么办?
需从机制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突破
处理设施建设超预算,规划持续推进难
在全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时,洱源县遇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难题。县环保局局长杨永胜认为,其他困难都可以想方设法克服,财力不足却不好对付。
据了解,按照洱源县垃圾焚烧炉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全县估算总投资500万元,于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右所镇、邓川镇、茈碧湖镇等地建设60座垃圾焚烧炉。但这项工作推进并不顺利,目前仅建成13座。
杨永胜说,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垃圾焚烧时有害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洱源县充分借鉴国内农村垃圾焚烧先进经验。现已建成的小型生活垃圾焚烧炉都采用了较为成熟的层状燃烧技术,因在以前的设计上增加了二次除尘设备,使制造成本价格接近30万元/台,大大超出了预算。不过,尽管如此,洱源县农村小型生活垃圾焚烧炉建设还是在持续推进。
近年来,洱源县在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拿出近百万元资金直接补贴到镇(乡),用于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当前收费模式难持续,收取处理费用没有政策依据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垃圾处理费用不足部分由村民自己承担。但收取农村垃圾处理费没有政策依据,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难题。
刚从凤羽镇副镇长调任洱源县环保局副局长的何桥越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在收取垃圾收集处理费用时,因没有相关政策法规依据而显得十分尴尬,只能通过村民委员会以“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村民投票表决。刚开始时,确实有人不愿意缴,经过层层教育动员,村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后,这种情况才逐步改变。
村民张增列告诉记者,村委会目前只是意向性收费。2010年底,家家都主动缴清了2011年的垃圾处理费。“自家5口人缴了30元,村民小组长开具了收据。”
采访时,大家普遍认为,虽然村委会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公示资金用途,但无政策法规依据的现状终究难以长期持续。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出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费用标准,才是最终解决之道。
记者发现,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还存在另一隐忧——因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洱源县目前还没有规模化、产业化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建立科学的废旧物资回收机制和统一规范回收网络显得力不从心。这成为全县采取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县、镇(乡)、村三级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并统一各类回收物资的回收方法和价格,真正做到从源头把关的障碍之一。
5 垃圾分类是自己的事
政府通过集中宣传,最终让村民积极参与
由于生活方式、观念以及设施、经验等方面的制约,洱源县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刚开始并不十分顺利。
改变旧的丢垃圾习惯和培养环保的垃圾排放习惯不容易,许多村民不愿意分装投放垃圾。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处理办法,部分可回收的垃圾仍与不可回收垃圾混装,最终处理时也是混在一起填埋或焚烧,形成“既分又不分”、“先分后混”的尴尬局面。
全方位宣传营造氛围
为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稳步推进,洱源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在县生态办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同时,还发布了《洱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通告》,印制发放了65000份《垃圾分类倡议书》。
为让广大群众知晓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好处,洱源县各级政府部门自上而下,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及时将通告和倡议书下发到村到户。同时,在《洱源通讯》和洱源电视台安排版面和时段,开展垃圾减量重要性、垃圾分类必要性、资源回收利用等环境保护知识的全方位宣传,营造公众参与氛围。
年画式责任书耳濡目染
经过不懈努力,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得到全县群众的认同和积极支持。村民们不再把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当做政府的事,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民都逐渐有了责任意识,自觉参与的热情日渐高涨。
凤翔村村民杨美泉一家刚从外地经商回来,在村里开了一家小餐馆。记者采访时,恰逢凤羽镇环保工作站站长杨正明上门宣讲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在杨美泉家墙上,记者从一张精美的年画里看到了一份《洱源县农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第二条内容就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不向河道和湖泊中倾倒垃圾、粪便,不乱扔畜禽死尸。
洱源县环保局信息中心主任闻伟泉告诉记者,这种图文并茂的年画式《责任书》全县共印了7万份,仅洱海流域就发了6万份。《责任书》由村民小组长与户主每两年签订一次,这次签订的责任期是2011年~2012年。
记者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很难发现丢弃的垃圾,几家铺子前面都摆上了分类垃圾桶。村民张增列说,以前家里垃圾不分类,乱扔乱倒惯了,现在家里干干净净,公共环境也越来越好。
据了解,目前,洱源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已形成常态化,全县9个镇(乡)共有66个村委会的5.6万户23万人积极参与,村民互相监督,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清运、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的工作畅通有序,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境变得更加整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