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替排污企业“保密”实属“猫鼠结亲”
黑龙江省近日召开2009年全省环境执法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邀请10余家媒体参会,对哪些企业仍在违法排污等情况却一概“保密”。部分记者对此难以理解,愤然退场。
黑龙江通报企业排污,却拒绝公开企业姓名。部分记者对此难以理解,愤然退场。 |
这起事件的可笑之处在于,既然召集10余家媒体与会,却又将违规企业的情况“保密”,这是犯了信息公开和回避公共监督的大忌。
既然是环境执法的专门工作会议,负有监管职责的环保厅又对违规企业护短,更是演绎了一出极具讽刺意味的现代版“猫鼠结亲”游戏。监管者既然怕公开监督,监管质量可想而知,执法内涵必有硬伤瑕疵。
环保部门和违法排污企业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暧昧关系,绝非偶然,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在发展就是一切的年代,环保部门的地位极其尴尬,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本该依法履责,但由于排污企业发挥的财税和政绩作用,环保部门的执法阻力不仅来源于企业,也掣肘于地方政府。因此,环保部门的执法不啻于“戴着镣铐跳舞”,难以发挥监管者的公共效能,最后发展到只能收收排污费和罚罚款。这是一种打折和异化了的监管之殇。
这种监管之殇,是客观的体制之痛,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在生态文明成为主旋律的语境下,环保部门依然抱持固有的执法理念,说明环保部门还理不清权与法、责和利的关系,存在着犹疑不决和缺乏监管刚性的毛病。环保部门刻意为违规企业“保密”,让其免于被大众媒体曝光的尴尬,也许并非是“猫真爱老鼠”,而是如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言:“每次环评风暴都是场博弈。”博弈,道出了环保监管之殇的内幕:和违规企业博弈,环保部门可能并不会怯场;环保部门最怕的是和权力的博弈。绕不过去的权与法的冲突,是环保监管之殇的主因。
环保部门替排污企业“保密”,规避大众媒体的曝光监督,终究让自己成为公共舆论批驳的靶子。此时,没有人去深究体制内的客观原因,也没有人去理会环保部门监管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困扰。人们只会追问,作为监管者,环保部门何以失察若此?公众的诘问,也恰恰是环保部门理应省思的公共命题。体制弊端不是搪塞的理由,执法困境亦非辩驳的理由,公众要求的就是理想的执法和监管状态,而这也是环保部门应尽的法责义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