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球一小时”遇到国际天文年
在国际天文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由我们脚下的地球,延伸到了我们头顶闪烁的星空——
3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首次在我国大规模展开行动,这个2007年诞生于悉尼的环保行动,本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而设计的,号召参与者在活动当晚关灯一小时,意在宣传节能、减排。
2009年恰好赶上国际天文年,关灯一小时与国际天文年的基础项目“暗夜意识”不谋而合,因而吸引了众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使得“地球一小时”活动由我们脚下的地球,延伸到了我们头顶闪烁的星空。
天文观测站:被迫远离都市
从全球天文观测站地点的变迁上,不难看出一个世纪以来城市的夜光对天文观测所造成的影响。天文学家也是最早意识到灯光污染危害的群体。
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总工程师姜晓军博士对《科学时报》记者说:“天文台在选址上有很多因素要考虑,包括气候条件、晴夜的天数等。然而,在19世纪末以前,天文台在选址上还不必过多考虑灯光的影响。”
在300多年前建立时,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将地点选在了繁华都市伦敦的近旁。进入19世纪,依然有大量新建设的天文台将台址选在了人口稠密的地区。20世纪初,在我国建立紫金山天文台之时,灯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影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因此,紫金山天文台将台址选在了南京附近。
20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夜空背景的亮度不断提高,天文台的选址发生了明显变化,纷纷“逃离”交通、通信、设备维护等设施相对便利的城市,进入更荒芜的地带。1939年建成的美国麦克唐纳天文台,便将地址选在了被称为“美洲大陆最黑暗地带”的得克萨斯州戴维斯堡附近,主要设备位于海拔2030米的福尔基斯山上。1962年建成的美国莫纳克亚天文台,则将地点选在了夏威夷。
而人口相对更加稠密的欧洲大陆,已经很难为天文观测提供理想的地点。上世纪60年代中期建成的欧洲南方天文台,便将地点选在了智利西海岸。
尽管天文望远镜技术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光污染的影响,但姜晓军表示,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学家越来越关心那些更遥远、更暗弱的天体,观测的目标跨出了银河系,直指宇宙的边缘,因此,夜空背景的亮度依然是地面天文观测发展的主要限制之一。
目前,早年在城市附近建设成的天文台,大多开始缩减规模,有些甚至停止了专业的天文观测。新建的大型天文台无一例外地将台址选在了人迹罕至的地带。
天文学家打破沉默
早期天文台的迁址如果用“悄然无声”来形容的话,随后,光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则使“暗夜保护”的行动逐渐声势浩大起来。继天文学家之后,越来越多的领域关注到光污染的危害。
据国外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有2/3的人认为人工白昼危害健康,84%的人认为影响睡眠。高功率泛光灯或路灯还能透过窗户,把室内映得通亮。这种光污染使人昼夜难分,打乱了正常的生物节律。此外,沿途灯光广告及标志还使夜间开车的司机感到紧张。
灯光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健康,更对城市气候和环境、城市动植物生长产生危害,一些夜间繁殖的昆虫,受人工白昼的影响,数量不断减少。灯光还影响了候鸟的迁徙。目前,越来越多的美国和加拿大城市关掉大楼中的部分灯光,使北美每年几百万只迁徙的候鸟得以幸存。
随着光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天文学家们也打破了早期的沉默,加入到“暗夜保护”的行动中来。2005年国际物理年前夕,物理学界计划推出一个纪念爱因斯坦的“光束传递”活动: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故居开始,然后逐渐遍及世界各地,通过传递激光束、火炬等形式,怀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一计划出台后,首先遭到了天文学家的激烈反对。一些天文学家表示,灯光污染已经在世界不少国家都引起了重视,以这样的方式纪念爱因斯坦简直就是在传递错误信息。他们认为:“如果爱因斯坦还活着,也不会对这个计划感兴趣。”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总是以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一个是在我之上的星空,一个是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如今,由于人工白昼的影响,全世界有1/5的人已经看不到银河,而这个比例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则更加显著,在美国看不到银河的占到了人口的1/3,在英国则达到半数。
最近几年,特别是国际天文年之际,暗夜意识从天文观测、环境保护的范畴上升到了一种文化的境界。天文学家们表示,无污染的星空也是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像对待地球上的自然风景一样,爱护我们头顶闪烁的星空,“为子孙后代留下最后一扇通往宇宙的大门”。
文化意义高于行动本身
2009年,天文学家们将参与和组织三次熄灯活动,第一次是3月28日的“地球一小时”。他们的参与从内容上对“地球一小时”进行了重要补充。
6月21日是2009年的夏至日,夏季用电的高峰期也将从此开始。当晚,亚洲多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将熄灯一小时。这一天恰好是一个无月夜,天文学家将组织在城市中的认星、观星活动。
真正由天文学家发起的熄灯活动,是在我国传统节日七夕前夕,由中、日、韩三国联合发起,这次活动也是从观星的角度看最有意义的一次。由于七夕的当天,月已半满,影响观星的效果,因此,活动时间提前到农历七月初三,也就是8月22日,参与者将能更好地观测到银河以及夏夜星空最壮美的星云和星团。
截至目前,“地球一小时”活动已经联合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1700个城市参与,其参与方式以关闭城市景观、建筑景观照明为主,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同时,国内也有一些大、中、小学表示参与此次活动,因此有人担心,像学校这样带有集体生活性质的机构参与,如果组织不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担忧者认为,环保积极分子与天文爱好者毕竟是人群中的少数,大多数人处于观望、徘徊状态,如果像教室、宿舍等场所统一熄灯,可能会影响一些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引起观望者的逆反、对立情绪,反而影响今后类似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一些天文学家看来,这三次熄灯活动强调的是“暗夜意识”,而不是“保护”的具体行动本身。
在记者采访中,一些有意愿参与自觉熄灯的个人也表示出了某种文化理想。他们说,可以借这个机会,将家中的用电设施都关掉,一家人坐在一起,点上蜡烛或阅读或闲谈,体验一下没有电灯的夜晚,回归到没有电视、电脑的静态生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