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无价---新中国60年江河治理:江河安澜 水润民生
2007年汛期淮河分洪时,濛洼蓄洪区54岁的农民王富三再没有了记忆里的惊慌和忙乱。“政府给建了新庄台,有坚实的大堤围着。现在开闸蓄洪也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了。”老年活动中心里,王富三从容地拉着二胡,品着清茶。
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相继完工并发挥作用,淮河沿线枢纽、堤坝、行蓄洪区的防洪能力和使用效率得到普遍提升,大大减轻了洪水来袭时淮河的防洪压力。“淮河治理好了,我们的日子安稳了。党和政府带着我们致富,还帮我们办了水灾保险。这种安定的生活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王富三很知足。
的确如此。江河治理,建设枢纽、堤防,矗立的不只是一座座防洪工程,也是一座座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据初步测算,1949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1999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堤防工程配合水库拦洪,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约相当于1998年洪水后长江防洪建设投资的3倍。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超百年一遇洪水,治太工程减灾效益达90多亿元,相当于治太工程总投资的2倍以上。
江河安澜 水润民生 |
经济效益可以计算,而由治理大江大河、兴建水利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则无法估量。60年江河治理,基本实现岁岁安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踏踏实实致富奔小康。
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以江河治理为基础的一系列引水工程和灌区建设,成为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利用大江大河丰富的水能资源,我国已建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水电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
民心无价。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河治理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水利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来自人民群众的治水实践,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民心、民意这个牢固根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才能旗帜高扬,步履铿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