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聚焦:水土流失 治理与破坏赛跑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产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526.6万公顷
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多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现代化进程中超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将很可能超出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山河破碎——不到东川,不能了解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山体大段的滑落,谷底没有一点绿色,取而代之的是固化的泥石流的遗迹,远远望去很容易被误认为水泥路面。山谷不再是溪水潺潺,流动的细流都是水泥的颜色。在云南昆明东川区,记者第一次被水土流失的“惨状”所震撼。
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在云南采访,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一次次真切地展现在记者面前,让人难以乐观。
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成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多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最新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土流失正是导致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经过测定,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厘米。“按此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的黑土层将流失殆尽。”一位水保专家说。
水土流失通过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经济最贫困的地区往往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2000年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4000亿元左右,相当于GDP总量的4.48%。
“水土流失造成土地退化威胁粮食安全;泥沙淤积威胁防洪安全;破坏水土威胁生态和饮水安全,还造成生态恶化,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既是污染,更是全国范围内的大片水土流失。”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巡视员张学俭忧心忡忡。
生产建设是水土流失最大诱因——
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综合各地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人为水土流失,主要是由公路、铁路、水利、水电、煤矿、农林开发和城镇建设等工程造成的。”张学俭告诉记者,根据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国生产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面积1526.6万公顷,弃土弃渣总量100.27亿吨,造成的水体流失总量10.09亿吨。
“如果按这一趋势发展,现代化进程中超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将很可能超出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我国生态环境将面临巨大挑战。”张学俭一再强调这不是杞人忧天。
云南作为西部省份,建设与开发的脚步正在提速,“要改变贫困的面貌,建设开发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对水土流失治理更有紧迫感,可以说治理的速度一直在与流失的速度赛跑。” 云南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坚说。据统计,2006年以来的3年半时间,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17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6月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1万平方公里。
规划缺失补偿滞后,监管待加强——
确保生态安全需翻山过隘
近年来,我国的水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要让水土流失的面貌彻底改变,确实还存在不少难点。
“区域内单个水土保持项目经过正规的程序都可以通过检查验收,但是多个项目集中于一个区域,是否超过了区域水土保持的承载能力,尚需更高的视角。”陈坚认为,与环评相类似,水保工作也面临着区域规划影响评价的问题,在云南这样水电开发建设集中的区域,这样的工作更为急迫。
而让人感到更为力不从心的还有资金方面的压力。据水利部水保司司长刘震介绍,本世纪初,全国水土保持中央投入约2亿—3亿元,目前,中央水土保持投入达20亿—30亿元左右。“去年因为4万亿投资的拉动,我们得到的资金有1.5亿元,可是今年到目前还只有2400万元,可是每年需要投入的资金量2亿元都不止。”云南省水利厅水保处处长和俊说,云南省水保规划3年要投入26亿元,资金缺口显而易见。
“我们需要的是机制上的保证,生态补偿应该在国家层面有可操作的政策依据。”陈坚表示,作为欠发达省份,云南每年向华南电网输电百亿度,得到的只是发电的成本价格,而没有涵盖区域经济发展的补偿成本和区域生态环境的补偿成本。
“做好水保工作确实还有不少难点。”张学俭透露,《水土保持法》正在修订,水利部也在协同其他部门探讨生态补偿等问题。“这些困难是我们必须跨越的关隘,因为水保工作时不我待。”张学俭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