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垃圾回收分类困局 努力就有希望
——从城市“收买佬”活跃看垃圾处理出路
城市怎么应对垃圾?这个老话题随着最近的一些公共事件备受关注而再度升温。显然,在倡导科学发展的今天,在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必须对其严肃对待、认真研究,而不能再有丝毫的应付或拖延。
垃圾处理的“决策基础”必须前移
垃圾处理的“决策基础”必须前移,移到垃圾产生的地方。
真正理想的社区是“零排放社区”,真正过低碳生活的家庭是“零排放家庭”,真正环境友好的企业是“零排放企业”。
在不少地方,如果我们把生活废弃物流程链条从住宅楼继续往前跟踪,发现,从居民小区往各个垃圾中转站运输的三轮垃圾车,其实就已经是“移动垃圾填埋场”,他们一直在做一个最让居民看不过眼的工作:把曾经分开或者想分开的垃圾,又混杂在了一起。
垃圾分类,按道理是越分越精细、越往后走分出来好原料越多的过程,而不是开始时粗分开,然后马上就又混杂在一起的粗放管理。因此,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如果居民小区输送垃圾的车不进行“分类运输”,如果从住宅楼往填埋场的车辆不进行“分类运输”,如果不管是中转站还是终端处理场不进行分类处理,试图在最后一道关施展“分类处理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我们只“依照这个现状”来作为决策基础,去讨论焚烧好还是堆肥好,去讨论填埋该占多大比例,也没有意义。
垃圾处理的“决策基础”必须前移,移到垃圾产生的地方,移到垃圾处理的前端,移到居民的家里。
真正理想的社区是“零排放社区”,真正过低碳生活的家庭是“零排放家庭”,真正环境友好的企业是“零排放企业”。最好的办法是垃圾不出门,垃圾不出楼,垃圾不出小区,垃圾不出城市。垃圾分类链条的各个环节,是对垃圾进行层层拦截、分解、利用的过程,是一步步减轻后端压力的过程,而不是日益加重垃圾混杂和后端处理负担的过程。因此,北京也好,上海也好,城市也好,农村也好,垃圾分类需要的就是政府管理部门尽心尽力地把所有的链条都锻造好,把民间力量激发,把政府力量激发,让垃圾分类从业人员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事可做,有利可图,有物可分,让垃圾层层消减,直到“吃干榨尽”。
垃圾分类本来就是由易后难的过程,由“大类粗分”走向“精细管理”的过程,由政府发动走向公众参与的过程,由政策补贴走向产业盈利的过程,由垃圾减量走向少排放、零排放的过程。垃圾分类本来就是从1%到10%,再到30%,再到50%,再到80%的过程,垃圾分类本来追求的就不是百分之百的全部分开,只是追求“尽最大可能性分开和循环利用”,尽最大可能性地减少对自然的灾难。因为人是率性的,必然会做出许多混杂之事;因为人是蛮横的,时常以践踏自然界为荣耀。
建好基础设施是“垃圾分类”前提
夸日本人垃圾分类做得细,首要原因是他们垃圾分类运输设施做得好;台北最近垃圾减量迅速,以至于建好的垃圾焚烧厂无垃圾可烧,就是因为垃圾分类设施服务得周到;而美国人对垃圾分类运输排班表更心知肚明。
什么是分类处理设施?不外乎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废旧塑料清洗设施,废旧金属重复利用设施,建筑渣土、灰分堆放设施,危险废弃物(包括医疗垃圾)专业处理设施,废旧纸张再生利用设施,废旧木材、废旧玻璃再利用设施、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利用设施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活跃着一支废旧资源队伍,他们已经建好了除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城市渣土堆放设施、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之外的所有可能给公众提供谋生通路的再生资源利用设施。民营力量参与垃圾处理的能力,早已远远超过了许多城市管理者的想象。如果给他们以更多的机会,他们完全可以对城市所有废弃物进行精细管理、妥当安排。
政府要做的就是做民营做不到的事。此时最有必要的,是建设好分类运输设施,包括购买一批符合垃圾市场需求的垃圾分类运输车。夸日本人垃圾分类做得细,首要原因是他们垃圾分类运输设施做得好;台北最近垃圾减量迅速,以至于建好的垃圾焚烧厂无垃圾可烧,就是因为垃圾分类设施服务得周到;说美国人垃圾分类意识强,那是因为当地“公众使用”的垃圾分类运输排班表让人一目了然、心知肚明。
每天都有不同的垃圾车来到居民小区拉不同类别的垃圾,做到这样的水平,“分类运输”还远远不够。最难的分类运输是“餐厨垃圾收集车”的精细化和周到化服务,必须保证居民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都有车来专门收走。餐厨垃圾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油脂丰富的,一种是水分丰富的。水分丰富的可做有机肥,应由专门的车拉走拿去发酵做肥。而油腻的腥荤之物,则需要以更对口的技术去统一处理。
许多国家都推广过“厨余垃圾粉碎机”,也就是在厨房水槽下,装一台小型粉碎设备,把所有的骨头果核一股脑儿打成浆,顺着污水管道流向污水处理厂。这也是一种“分类运输”,但却增加了污水系统的压力。假如一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强悍发达,这么做似乎未尝不可,但放眼全中国,似乎没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有如此完备周全的处理能力。因此,必须建设专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以便分类运输的垃圾,能够有个分类处理的去处。
看清中国垃圾分类的优势
中国城市在垃圾处理方面颇具优势。原因很简单,一是我们需要资源,而我们有能力去分解利用这些资源;二是我们需要工作,而垃圾处理行当是一个利润颇为可观的工作。
其实,中国城市在垃圾处理方面颇具优势。原因很简单,一是我们需要资源,而我们有能力去分解利用这些资源;二是我们需要工作,而垃圾处理行当是一个利润颇为可观的工作。
如果说当前中国各城市实现了一定的垃圾分类处理率,就是因为有一支一直被欺凌和被污染的“民营队伍”在边缘化的状态下持续地默默奉献。从他们帮助城市垃圾减量的角度来说,城市垃圾管理者应当给他们足够的补贴,然而,我们不仅没有补贴他们,还无视他们。政府只需要以“采购服务”的心态,委托民营队伍对小区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利益有其所得,责任也由其所担;并给予这支队伍足够的“垃圾减量补贴”;那么,一夜之间,松散的民营队伍就可胶着化,压扁的民营队伍就可强大化。
即使纯粹从“居民垃圾分类”的角度,中国也是有优势的。居民卖废品的动力,是垃圾分类的最基本动力。以此为基础,在让居民看到“分类运输”的可靠性之后,辅佐以“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让垃圾产得越多的人交的钱越多,居民就会很有心地去琢磨哪些垃圾是没必要匆忙地塞进袋里的,哪些垃圾洗净分清后可卖更高的价钱;许多人甚至会像日本人一样,从超市购物一出来,就当着商场保安的面,拆除购买物的外包装“还给商场”,以避免把压力带回家中。
再辅佐以相对严格的、公众参与制定的“垃圾管理措施”,规定清晰每天“排放”废弃物的类别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持续推行,肯定就会受到公众的热情呼应。在推进过程中,对那些粗心大意的人、对那些有心违反的人,处以一定的提醒和警告,以加深其“垃圾分类印象”,甚至鼓励其成为“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估计城市的“垃圾分类率”,会比较快速地上升;估计城市垃圾的产量,会一天比一天下降,出现社会富裕、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垃圾减量的可喜局面。
表面上,建设分类运输设施、分类处理设施“投资庞大”,但与垃圾焚烧所需要的巨额投资相比,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分析,都是投入产出比最大、可持续性最好、公众参与度最高的方法。表面上设计一套符合本城市垃圾现实的有效减量措施,可能工作颇为繁琐,管理颇为精细,但与垃圾焚烧相比,发挥整个社会的能量来消解垃圾显然是个更能获取公众信赖的方案。可以预见,在齐头并进的各种有利于垃圾分类的设施和政策共同推进下,一旦其调适得当,必然会深受公众的欢迎和喜爱。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