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务工作巡礼 以科技为动力促发展
北京市水务局在建设“循环水务”的工作实践中,共开展了重大科技项目245项,市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83项,获得局级以上科技奖励161项。注重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转化,加大了生物生态技术、水处理技术、监测预警技术等多门类技术创新成果的综合利用。仅在南水北调建设中,创新和应用了100多项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水务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有力地提升了水务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科学保护水源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在北京这样的水资源紧缺的大城市,水源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北京的山区是风景区,又是水源涵养区和保护区,大量休闲娱乐和度假的市民给山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垃圾污水带给山区。怎样解决农民致富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呢?
解难题,靠科技。北京市水务局组织2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水源区800多个村庄,围绕水源区生态保护提出了在深远山、近浅山、河谷库滨带,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水源保护思路。科研人员在水源保护区建了9个观测场,104个监测小区,每年收集到30万组科研数据。同时开展自然修复能力试验和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试点,对不同措施的效果进行科学比选。因地制宜,“点、线、面”结合,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同步治理。在开展源头治理与流域治理研究的同时,陆续建设了小流域的示范工程,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网络,为制定建设标准和工程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使密云水库保持优质地表水水质标准,北京市水务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了密云水库富营养化防治体系研究,在分析汇水区面源污染是库区水质最大污染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面污染源控制和内污染源消减的多项技术措施,提出了 “养山保水、进村治水、入川护水”的治理思路。这项技术集工程、管理以及生物、生态多种措施于一体,水资源保护效果明显,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上游,开展退耕还林、稻改旱,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源的治理与控制;在入库口,兴建湿地生态系统;在库滨带,实施退耕还草,恢复水库生态系统;在库区,清除网箱养鱼、处置底泥,实施水体交换。
随着一大批水质改善技术方案的实施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在保证正常供水情况下,密云水库蓄水回升,水质优良。2008年年底,蓄水量超过11亿立方米,水质保持Ⅱ类标准。
科学修复水体
官厅水库曾经是北京的两大水源地之一,承担着向北京市区提供生活用水的任务。1997年因水质污染退出饮用水供水系统。因此修复水体,恢复官厅水库供水功能是北京水资源形势的需要,也是北京水务的工作目标。
官厅水库主要污染物是氮和磷,每年进入永定河的污水总量为9328万立方米,造成水质不断恶化。针对官厅水库的污染状况,北京水务先后确立2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20多项专题项目,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相关科研机构,4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开展陶粒生物接触氧化、曝气生物过滤、膜过滤等近千次试验研究,获取了超百万组数据,取得了多个单项和综合技术成果,形成了官厅水库水体修复系统工程方案,已通过水利部组织的成果评估验收。这个系统包括4个子系统。
一是入库口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净化上游入库污水。与德国进行科学技术合作,建成1500亩黑土洼湿地生物净水工程。将上游污水引入生物氧化塘,通过水生动植物的质能转换和生化过程,降低污染物含量;再经湿地深度过滤,使上游超五类污水,达到或优于四类水入库。
二是库区污水处理系统,解决周边点面源污染问题。建设一个中型两个小型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近4万吨;疏浚底泥500立方米,建设4亩无公害化利用试验场,完成水下1000平方米底泥污染阻断试验。建成5000亩的妫河湿地和3000亩的库滨防护带,用生物技术控制面源污染。
三是永定河山峡净化系统,进一步提高水质。建设3道渗滤坝,通过曝气、渗滤等措施净化水体。沿河单位、村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进一步改善水质。
四是源水净化系统,这是最后一道源水净化工程。对三家店调节池实施清淤,清除污染底泥,建设源水净化工程。虽然4个系统措施还在实施之中,但水质已明显改善。官厅之水到三家店后可以达到地表水饮用水标准。
科学监测水质
水是人类不可离开的物质,人体内70%是水分。确保全市人民饮水安全是头等大事,因此,北京始终把确保供水“水质”安全作为重中之重,采用国内外领先技术严把水质关,确保市民放心饮水。
按照卫生部、建设部有关饮用水水质监测要求,北京依靠科技建立了先进的水质监测中心、水厂化验室和三级水质监测制度,形成由实验室、移动监测和在线监测三部分组成的立体水质监测网络,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进行全过程的水质监测。水质监测能力从71项提高到现在的183项。供应到千家万户的自来水受到水源保护、净水工艺、监控管理、社会监督等多层保障,确保市民放心饮用。
在水处理工艺上采用国内外领先的臭氧接触、活性炭吸附、高密度沉淀池等水处理技术,使出厂水质优于国家标准。2007年,北京自来水水质已经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达到新国标规定的106项监测指标,水质监测水平在全国领先。
随着北京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自来水管网覆盖率也不断增加,供水范围发展到五环以外,涵盖近郊区县近千平方公里,供水管线每年增长280公里。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供水管网,北京供水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城市中心区、二环、三环、四环重要桥区及干线上安装了3700余个“电子眼”。随时收集反馈信息;在供水抢修中广泛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使管网运行更加安全。
在城区,组织开展水源水质预警设备引进、评价技术方案研究;建设了日处理5万立方米的试验水厂,针对不同水源条件,开展净水技术、安全输配水技术研究。建设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粉末活性碳应用示范工程。市区日供水能力由230万立方米增加到295万立方米。城区自来水水质在全国率先达到国家颁布的106项卫生新标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