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水的梦想走进现实:辽河流域生态治理纪实
辽河是国务院确定重点整治的“三河三湖”之一,辽河治理是辽宁生态省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来,辽宁省不断加大辽河流域污染防治力度,经过努力,辽河流域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9年1月~11月,辽河流域26个干流断面化学需氧量全部达到Ⅴ类水质标准,且23个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均大幅下降;生态逐步得到恢复。
辽宁在短时间内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了河道整治、湖泊湿地建设和恢复、生态景观化建设,使辽河流域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辽宁省政府又开创性地做出将辽河流域干流划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必将加快辽河流域生态治理和恢复的步伐,一条自然与人类和谐的生态辽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辽宁省辽河干流城市段水质持续改善,生态得到恢复。流域内的沈阳、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等市已建成沿河景观带,成为辽河流域治理的一大亮点。美不胜收的景致,碧波荡漾的河水,让人们流连忘返。有了极佳的亲水平台,傍水而居已成为辽宁人的新时尚。
浑河城市段的变化最为喜人。过去的浑河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浑河沈阳城区段恶臭污染非常突出,没有人愿意在臭气熏天的河边驻足逗留。沈阳市痛下决心,先后投资50多亿元大力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污水截流、污水厂建设、水质生态恢复、绿化景观建设、完善水利建设等工程,彻底改变了浑河“脏、乱、差、臭”的旧貌。沈阳还通过完善浑河景观生态系统,进行景观改造,全面打造滨河生态走廊。以浑河城市中心区段为重点,实施滩地拆迁绿化和体育休闲带建设工程,目前两岸滩地植草绿化覆盖率已达到95%。为提升浑河滩地整体品位,沈阳市开展了浑河38.4公里综合景观提升改造工程,重点建设拦河坝船闸、景观长廊、生态岛景区等工程。既提升了浑河的景观效果,也使防洪堤的防洪能力提升到百年一遇,而且实现了沈抚两市通船。抚顺市在浑河城市段景观化建设的同时,提出“浑河水不仅要满足城市景观的需要,还要满足人们戏水、亲水的需要”,相继修建了一批健身娱乐设施。如今,沈抚两地市民不仅喜欢到沿河公园观光游玩,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浑河两岸购房,既实现亲水而居的梦想,又提升了生活品位。浑河两岸地产的全线升值,已成为拉动沈抚两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太子河辽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以防洪和河道生态建设为重点,利用堤防、滩地、水面,建设“水清、岸绿、堤洁”的优美生态河道景观。包括新建改建拦河坝,河道清淤、整形,滩地绿化及滩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创造出“秀水、绿脉、美城”的生态景观风光带。太子河辽阳城市段综合整治工程带来巨大的土地增值效应,既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又推动了主城区向河东发展,实现城市的跨河而立。
辽河盘锦段是辽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盘锦市把辽河城市段景观化作为辽河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服务和惠及市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力抓实、抓细、抓好。他们重点推进辽河湿地公园和螃蟹沟综合治理两项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占地4.8平方公里的辽河湿地公园已经投入使用,已建成“自然生态区、健身娱乐区、文化休闲区、水上活动区”4个功能区和“夏荷映日、鹤舞苇海、柳堤春晓、百鸟洲、原生态林”5个景点。如今这里已成为辽河沿岸最美的景观之一,公园的中心广场、亲水码头、儿童乐园、休闲健身广场、体育运动场等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投资3.37亿元的螃蟹沟水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共实施了螃蟹沟综合治理、引水冲污治理、螃蟹沟清淤及闸站改造、第一污水处理厂收尾、园林绿化景观和企业排污整治等6项治理工程,目前,东段治理及景观化建设已完成,西段景观化建设于年底前完工。
本溪、营口、铁岭等市也同样在城市段景观化中尝到甜头,他们通过实施生态工程,既逐步恢复辽河自净能力,又美化、绿化了城市环境,对城市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牵动作用。如今,辽宁人民喜欢择水而居,享受环境改善带来的惬意。
■关键 建立全防全控机制整治43条支流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在辽宁省境内由辽河水系和大辽河水系组成,共有主要支流河43条。这些支流河与人群集中居住区距离较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要搞好辽河治理,支流河的治理是关键。鉴于此,辽宁省结合本省实际,抓住关键、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支流河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
支流河的整治目标是河道生态恢复,前提是进入河道的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进入河道生态系统的污染负荷较小。基于这种认识,辽宁省以治污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支流河整治,通过先后3次关停严重污染造纸企业,支流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99座污水处理厂建设,今年底全部建成后,将有大部分污水处理厂达标水排入一级支流河。
全省针对支流河污染治理,建立了重点支流断面监测、管理、考核体系,实行水质月分析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河(段)长负责制、推行红色警戒线制度等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辽河支流水质明显改善。2009年1月~11月,监测的41条支流中36.6%为劣Ⅴ类水质,与去年同比下降14.6个百分点;61.0%的支流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下降21.0%~85.3%。
辽河流域11个市在支流河水质明显好转的基础上,全部启动了“乔、灌、草、水面”相结合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主要做法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湿地;在河道内大面积种植蒲草、芦苇等草本植物,实行生物治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在河滩地栽植柳条、槐条等矮科灌木,以防沙固沙,控制扬尘;在河流两岸植树,进行绿化美化。还实施了入河道清淤、取缔入河排污口、疏浚、主要河段景观化建设等工程。
辽河昌图七家子段灌木柳示范区和辽河昌图长发段紫花苜蓿草示范区,针对河岸、河道滩地的粉沙,进行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分别种植灌木柳330亩和紫花苜蓿草1360亩,防风固沙,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同时净化了水质,达到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目前,铁岭的清河、凡河,沈阳的细河、蒲河,盘锦的螃蟹沟,朝阳的大凌河,辽阳的汤河,鞍山的海城河等20多条支流河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相继变成了景观河。
开展生态治理,提高流域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是辽宁省在支流河治理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大力恢复和新建湿地,通过“地球之肺”的过滤功能,使得辽河自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目前,铁岭莲花湖、沈阳卧龙湖等流域重点湿地得到有效恢复。2007年12月,铁岭市政府正式批准建立了辽宁凡河湿地与水源涵养市级自然保护区,近日,辽宁省政府又将其升级为省级保护区。在今明两年,辽宁省还要在招苏台河、条子河入辽河干流之前,建设两个河道湿地处理系统,抓好源头治理。
通过综合整治,生态治理和恢复,辽宁支流河治理成效明显,保证了干流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支撑 在18个领域创建科研中心
辽宁省注重环境科技在辽河流域生态治理和恢复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不断强化环境技术储备,加快环境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现已取得明显成效。
为提高全省环境科技水平,辽宁省环保厅聘请全国著名环境专家学者组成科技咨询委员会,对辽宁环保工作、辽河流域治理出谋划策。同时,加强同科研院所合作,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参与污水地方排放标准、辽河规划编制等重点工作。由辽宁省环科院等科研机构牵头,针对辽河流域生态治理和恢复启动多个课题研究。通过汇聚各方力量,确保了辽河治理的每一次行动、每一项决策都是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完成的。既解决了技术瓶颈,又实现了高效率、低投入,同时也避免了盲目决策带来的风险,推动了辽河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
国家针对辽河流域水污染严峻的形势,确定以辽河流域为重点区域,开展专项示范研究。辽宁省以此为契机,设立了辽河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共性技术类研究、生态恢复治理研究和环境监控预警研究项目。企业和地方政府还投入巨额配套资金,对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示范工程项目进行重点攻关。2009年,绝大部分课题已经开始实施,辽宁省环保厅多次协调各市及企业的课题实施进展情况。随着课题的深入,为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目前,水专项辽宁省项目实施进度已走在全国前列。
辽宁省加强环境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的收集和录入工作,筛选清洁生产、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300多项。实现了全省环境技术管理的信息化与资源共享,为污染防治、项目审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初步确定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环境综合决策等18个领域,推动国家级“环保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
目前,科研成果已经大范围地运用到辽河流域生态治理方案制定、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态湿地建设等工作中。针对我国北方低温地区人工湿地系统有机污染物和氮去除效果差的问题,辽宁通过液态、固态培养基交替培养、分离,驯化出在15℃以下低温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强活性的耐冷硝化菌株,从而显著提高人工湿地在低温条件下的脱氮效果。同时积极建设结合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污水处理厂,其建设和运行费用都远低于常规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较好,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等优势,适于大力推广普及。现在辽宁省内已有义县、喀左、岫岩等9家污水处理厂,采用这种技术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环境科技不仅应用在辽河干流的生态治理当中,而且在辽河支流治理中也开始逐步应用。在条子河下游的昌图段,已合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采用省环科院由日本引进后经过吸收再创新的人工强化生态滤床处理技术,对河水进行净化,使流经此处的河水达到Ⅴ类水质标准。
■保障 湿地保护写入“十一五”规划
近年来,辽宁省十分重视人工湿地建设,将其作为辽河流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长期以来,铁岭市莲花湖地区由于当地农民盲目围地造田,使得湿地面积锐减。同时,铁岭市城市污水长年排放入湖,湖水及底泥污染物严重超标,湿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为改变这一局面,铁岭市于2007年开始建设莲花湖人工湿地系统,工程占地1015亩,总投资1.4亿元,2009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莲花湖人工湿地系统每天接收城市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水5万吨。这部分水进入湿地前的化学需氧量含量为每升不到50毫克,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处理,化学需氧量含量每升不到30毫克,确保进入辽河的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沈阳市满堂河生态型污水处理示范工程,采用了北方型湿地处理工艺,不仅实现了湿地系统冬季的稳定运行,更在污水低成本、有效处理的同时,实现了污水处理与生态景观建设的有机结合。湿地处理区由茭白、莎草等挺水、浮水和溪边湿地植物组成不同的景观区域,在有效地处理污水的同时,形成了优美的湿地植被绿化景观。
由于长期以来水体污染严重、入河口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
辉山明渠直接影响着浑河城市段的水质和环境景观。2007年9月,辉山明渠湿地主体工程竣工,从此汇入浑河的明渠水实现零污染排放,成为沈阳生态市建设中的浑河8个河口湿地的示范工程。工程的潜流人工湿地床内种植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高去除效率的水生植物;表流湿地种植天然湿地植物。通过营造湿地环境,形成鱼跃荷香、绿草微摆、水清景秀、美丽独特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景观。
辽宁省曾经拥有亚洲最大的湿地面积,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大规模围垦、采掘,导致大量天然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数量逐年锐减。
为遏制天然湿地不断丧失和功能不断下降的趋势,辽宁省委、省政府大力加强天然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将湿地的保护工作写入“十一五”规划当中,并出台《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成立了辽宁省湿地保护中心,湿地保护已经纳入全省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大批科研单位和院校也投身到天然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中来,各市也相继将天然湿地划为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在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盘锦双台子河口、沈阳卧龙湖等一批重点湿地得到有效恢复,尤其是卧龙湖湿地已成为辽宁省天然湿地保护及恢复的成功范例。
由于上游截流、违背自然规律的经济开发等人为破坏,加之连续几年的自然干旱,导致卧龙湖蓄水量逐年下降,直至干涸。原有的500百多种各类生物,也几乎销声匿迹。为了使卧龙湖重现生机和活力,切实保护好沈阳市的北部生态屏障,沈阳市成立了卧龙湖湿地恢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卧龙湖湿地实施了强制性保护,并制定了《恢复卧龙湖湿地的实施方案》、《卧龙湖湿地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试行)》。尤其是通过实施卧龙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使卧龙湖水面及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湖中重现大量水生植物及野生鱼类,众多鸟类也纷纷来此栖息。
下一步,辽宁省计划在2010年基本遏制和初步扭转天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2015年实现天然湿地保护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70%。
把辽河建设成为生态河流,一直是辽宁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方向。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多年来的不懈追求和大胆实践,辽河治理的成果令人鼓舞,人们期待看到生态辽河的美好愿景已不再是遥不可及了。
在这一形势下,辽宁省委、省政府站在空前的战略高度,开创性地做出了“将辽河干流划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重大决策,全省将建起一条贯通辽宁中部平原区的生态廊道。这一决策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够推进辽河治理向纵深发展,还将使全省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得到优化。
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保障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安全的同时,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可能导致的辽河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通过恢复湿地植被,提高水源涵养、防蓄洪水、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和污染物净化能力,保障水生态安全。同时在提高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多样性,为候鸟提供栖息地,扩大种群数量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将辽河干流划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无疑是一个创举,体现了辽宁省委、省政府治理好“母亲河”的决心和意志。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为通向生态辽河的美好愿景铺就一条高速路,从此加快辽河生态治理的步伐。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功能区划合理、运行机制灵活,多功能、多效益的河流生态系统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将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格局也必将形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