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拒绝“污染转移”
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又要保护环境,一个工业刚起步、正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如何兼顾两头?宿州市采取有效之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协调。
近日,记者从宿州市环保部门看到这样一份环保“成绩单”:2009年11月底,全市15条国控、省控和市控河流的水质断面,四类水达标率由7月份的19%上升到52.6%;2009年下半年,全市COD减排较上半年提高一倍多。该局有关人士还透露,2009年下半年,宿州市无一例企业被国家环保部、华东督察中心查处通报或被省挂牌督办。
与此相对应,2009年宿州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截至当年11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139.7亿元,同比增长26.1%。
宿州市“绿色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里采取的分类治污举措。铁腕关闭污染小企业
“保护生态,政府部门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壮士断腕的勇气。 ”宿州市政府一位负责同志说。2009年,该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环保风暴”行动,对规模小、能耗高、长期超标排放、不符合产业政策、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取缔。在“环保风暴”行动中,该市组织环保、公安、监察、工商、供电等部门联合执法,对污染小企业彻底拆除设备,断水断电,清除原料,吊销执照,共关闭至少46家污染小企业。其中,泗县关闭了11家小炼油厂、3家塑料颗粒加工厂,砀山县关闭了30多家小罐头厂和1家造纸厂,灵璧县关闭了一家水泥厂。
“环保风暴”过程中伴随着“阵痛”。据了解,砀山县关闭30多家小罐头厂让地方减少税收上千万元。然而,当地政府深知,这些小厂没有任何治污设施,污水直排利民河和陈庄沟,造成河水污染严重,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附近群众生活。宿州市环保局一位人士说:“由于少数小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超标排污,宿州市今后面临的环保压力仍然很大,‘环保风暴’将会一直‘刮’下去。”该局日前调查发现,砀山县关闭的30多家小罐头厂现在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该局责令当地“严防死守”。
宿州市环保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说明“环保风暴”是一件“划算买卖”。“仅是关闭这46家污染小企业,每年即可减少污水排放量近5万吨,但对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并无太大影响。而且,大刀阔斧砍掉污染小企业,可以为好项目、大项目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治理结构性污染
“‘环保风暴’不能将所有涉污企业一竿子打翻。 ”宿州市有关人士说,对于排污不达标、治污设施不足,但又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的现有骨干企业,该市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协助其边限产、边治理、边调整,取得了良好效果。
环保部门加强服务和指导,协助企业做到达标排放,例如,帮助安特集团、皖北药业等骨干企业解决污染治理资金,提高和完善污染治理水平,尽快达到环保要求。
对现有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但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行业,积极引导加快结构调整,着力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宿州市造纸行业是重污染行业,在全市工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据了解,让这些造纸厂上马相应的治污设备并不现实。一个生产规模5万吨的造纸厂,运行治污设备一年要耗去上千万元成本,而造纸厂一年的纯利润也不过如此。鉴于此,该市在淘汰100多家小造纸厂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造纸企业转产改产,调整结构,改进工艺。例如虹光纸业、新盛纸业、宿东纸业等企业加快结构调整,由原来的麦秸制浆生产普通瓦楞纸,转变为以废纸为原料生产双面施胶高档瓦楞纸,生产过程中减少了约80%的废水排放量,废水处理难度也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宿州市环保系统加大监察力度,对国控、省控等重点企业派驻厂员,实行每天两报告制度;采取夜查和昼查、明查和暗查、驻厂监督和集中调度相结合,对企业治污设施、排污去向、排放水质等加密监测频次。一旦发现有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立即停产整治。
宿州市政府部门坚决有力的行动,也给众多企业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一些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要说算生态账,就是站在自身角度算经济账、算政治账都划不来。我们应该趁现在政府帮扶的好时机,下大力气治污染、调结构。抬高门槛引进企业
在宿州,“产业转移”如今是一个高频词汇。近年来,该市正以积极的姿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期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在我国一些地方,产业转移变成“污染转移”,也带来了惨痛的教训。鉴于此,宿州市政府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引进新项目、新企业,绝不能走人家先污染后治理、边建设边破坏的老路。 ”
“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往往会迁出一些工艺相对落后、污染相对严重的项目和企业。 ”宿州市政府一位负责同志说,“可是,如果后发展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拿出科学发展的眼光,完全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为此,该市采取的方法是:产业招商、集中生产、集中治污。
所谓“产业招商”,就是以产业为依托,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进行招商,使新引进的企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在此基础上,政府引导其进入相应的产业园区集中生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些企业也绝非原封不动地从发达地区搬过来,而是要经过全面的技术改造,达到节能环保要求,方可投入运行。与此同时,政府科学规划,在产业园区统一建立高规格的污水处理厂,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治污。企业集中,可以大大降低治污成本。
在集中治污的同时,宿州市将循环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力求将上游企业的生产排放物变为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从而消除污染于生产之中。记者在一些企业看到,这里排出的废水经技术处理后成为中水,可以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循环使用,根本不需要向外排放。还有的企业则利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发电,既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我市,产业转移不仅不会成为污染转移,而恰恰是一个治理污染的过程,一个帮助企业脱掉污染帽子的过程。 ”宿州市政府一位负责同志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