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昆明在滇池种水葫芦治污 专家批倒行逆施

更新时间:2011-10-19 09:28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阅读:1336 网友评论0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自上世纪60年代,因为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2003年,国家环保部把它列为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水葫芦曾经是对滇池造成水体污染的罪魁之一,在2011年夏天,昆明市突然在滇池水域种养了26平方公里的水葫芦,以此作为治理滇池水体污染的措施之一,但不少昆明人以“骇人听闻”来表达对这种种养行为的诧异与疑惧——

水葫芦:昆明人的“魔鬼”记忆

自1988年以来,滇池的波峰浪谷中活跃着一支“巾帼打捞队”。

“23年来,她们驾着打捞船穿梭在滇池上,打捞出的垃圾能堆积成一座小山……”

这支清一色的农妇打捞队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她们的使命是保护滇池,具体而言,主要是在打捞一度蔓延疯长的“水葫芦”。

在昆明人2011年前的记忆中,水葫芦是人人得而诛之、污染滇池的“魔鬼”,必欲除之而后快。上个世纪末,昆明市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好不容易才将水葫芦从滇池草海,以及所有入湖河道口和内河、池塘等打捞清除干净。

但此景不长,今夏,昆明市决定,耗费巨资在滇池大面积种养水葫芦,以此治理污染。此消息传来,昆明人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莫名惊诧。

据此间媒体报道,2009年,昆明便和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在滇池白山湾实施了“滇池水葫芦富集氮磷及资源化利用研究与示范”项目,系统研究了水葫芦机械化采收、减容、粉碎、脱水、有机肥生产、沼气发酵,分析评估了“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机械化采收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各环节技术参数及社会生态效益。

在历时近两年实验的基础上,2011年7月12日,“滇池水葫芦规模化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正式启动。昆明市宣布:借鉴太湖生态治污经验,江苏省农科院与昆明牵手,今年将在滇池内圈养26平方公里的水葫芦。

农科专家“点睛”:“魔鬼”变“天使”

据说,江苏省农科院有着在太湖用水葫芦治理污染的经历。因此,和太湖一样存在污染的滇池,被同样施以“水葫芦疗法”。

江苏省农科院一位领导说:“滇池20平方公里的水葫芦种养规模每年可以产生100万吨的水葫芦,可以从水体中带走约1500吨氮、436吨磷。水葫芦经过加工,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可以生产出有机肥3万吨。”

有了江苏省农科专家的“点睛之笔”,曾经的“魔鬼”水葫芦瞬间变脸,成为改善滇池水质的“天使”。

来自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的资料显示:“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滇池流域开展26平方公里(39000亩)水葫芦控制性种养。其中,外海16平方公里(24000亩)、草海6平方公里(9000亩),流域内其他水域4平方公里(6000亩)。”

与以往水葫芦自己任意繁殖不同的是,昆明市这次是人工主动种养水葫芦——故意圈养。“也就是说,人工种养是可控的。水葫芦任意繁殖而无人管理,才是造成再次生态危害的根本原因。”

但水葫芦毕竟是最危险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稍有不慎,“种、采、运、加、用”五环中有一环没有扣好,便会使滇池污染雪上加霜。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贺彬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对自然水体来说,如果人为干扰不是很严重,我们还是建议,尽可能不要用外来物种来进行生态恢复。”

“种水葫芦治污是倒行逆施”

滇池治污采取种养水葫芦的方式“以毒攻毒”,在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莅临昆明前,鲜有人持此认知,虽也有人曾经实验性地做过,但最终却行不通。

著名环境保护专家、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现为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原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郭慧光说:“水葫芦去氮、磷能力很强,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这些都是水葫芦的优点。不是云南的环保专家不懂水葫芦的利用,而是这样做有若干大问题,其中一个是巨大的经济成本,比如要对含水量高达98%,乃至99%的水葫芦迅速脱水,费用极其高昂。”

郭慧光对昆明市滇池治污过程中所实施的“河长制”管理工作称赞有加,“它解决了过去滇池治污所一直存在的‘多龙治水’痼疾,36条入湖河道,有十七八条变清澈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

滇池治污“河长制”诞生于2008年3月27日,昆明市在“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新思路的指导下,在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35条入滇河道,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各担任一条河道的“河长”,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具体组织实施,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

对于在滇池大面积种养水葫芦治理污染,郭慧光说,“农业科技与环境科学是不同的专业领域,虽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等同,农科院院长未必懂环保,由农科院来做这个环保方面的工作,有些好笑。”

用水葫芦做饲料,郭慧光早在10多年前就带人实验过,“直接喂猪,猪不吃,吃了会拉肚子;喂牛,牛也不吃,只能先制作成草粉。”

“水葫芦含水量高达98%到99%,要制成饲料,其脱水成本每公斤达到4毛钱,也就是一吨水葫芦的脱水成本高达4000元,脱水制作草粉的经济成本太高,阻挡了市场化进程。”他说,“如果水葫芦制成饲料的脱水成本不高,早就有企业来投资了,谁傻啊!”

在郭慧光看来,一些人只是强调了水葫芦吸附氮、磷等有害物质的一面,而忽略了水葫芦本身也会向空气中释放、向水中投放大量碳的另一面。

他认为,圈养水葫芦来治理滇池污染,“就环境影响来说,弊大于利。湖泊的演化是一个逆向的过程,水葫芦直接向湖里投放大量的碳,它的根部向水里投碳,不及时打捞腐烂了会向水里投放更多的碳。”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来说,大量种植水葫芦是倒行逆施。”郭慧光说。

“滇池治污需要决策过程透明化”

“你好!我是环保志愿者××,您也是环保志愿者吧?今天我们有一个征集照片的环保活动想邀请您参加!”

从8月24日起,连续多日,昆明街头出现一群志愿者,手持“求水葫芦公开听证”的字牌,在镜头前定格自己的笑脸。

这是由几位热心市民发起的“水葫芦微笑行动”,计划征集500张市民微笑照片,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呼吁,对滇池圈养水葫芦治污这一项目进行公开听证。

在这些昆明人看来,水葫芦是个挥之难去的噩梦,他们有理由关心水葫芦是否会再度祸害自己的母亲湖,“大面积种养水葫芦治污,我们不清楚决策过程;治理滇池既是领导的事,更是祖祖辈辈与滇池相伴相生的人的事,我们对滇池治污很关注,需要决策过程透明化。”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水葫芦治污的积极作用,并认为圈养可以预防生态灾难,但此次昆明强推水葫芦治污,仍然遭到环境专家的种种质疑甚至反对。

郭慧光透露,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有关领导就对昆明市大规模种养水葫芦治污行为,表示“不参加,不支持”。

不仅如此,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还就昆明大规模圈养水葫芦提出系统性质疑意见,出具了《滇池水葫芦规模化圈养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存在问题》的文件。

有媒体报道,这份文件“包括三个核心论点:湖内圈养水葫芦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滇池水质;圈养水葫芦生产成本过高;高盖度水葫芦圈养对滇池草海生态系统是个灾难。”

该报告指出,“滇池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水葫芦是外来物种,在滇池中大量繁殖必然挤占原有物种的生存空间,不利于原有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稳定,危害湖泊的生态健康。”

“蓝藻水华爆发在湖泊中属于生态灾变,是湖泊的物质循环被大大提速,使原来应沉降的碳、氮、磷等物质在水体中循环,大量的光合作用,使水体中的碳高速富集。同样,水葫芦的生长特点也会大大加快湖泊的物质循环速度,损害湖泊物质的良性循环。”

这份文件警告说,如果“人为在滇池草海高覆盖率、高密度大规模引入外来水生植物物种,将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后果和灾难”。

据了解,自滇池水葫芦引种以来,来自各界的质疑声不断。

“水葫芦微笑行动”就是其中的一种不同的声音,虽然他们只是就决策程序提出看法,“但他们知道,如果公开听证,如果听证是真实的,反对的声浪一定很高。”

市民吴先生说,“昆明人用了10年的时间才打捞干净的水葫芦,在江苏农科专家的点拨下,一夜之间由魔鬼变天使,很难理解。”

“政事是涉及‘大伙儿’利益的大事”

质疑声汹汹,又面临水葫芦“大丰收”必须紧急采收的巨大压力,9月13日,昆明市主要领导率相关县区及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调研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情况,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到治理目标、落实任务、强化措施、兑现政策、加强领导“六个坚定不移”。

该领导强调,“年底,凡是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任务完不成的,实行‘一票否决’。”

据当地媒体报道,调研过程中,该领导要求,要全面落实“政府+科技+产业+社会”的工作机制,做到试验、示范、推广同步推进,实现水葫芦资源化利用与牧业、有机肥料业、绿色天然气业等产业的有效对接,努力形成水葫芦“种、采、运、加、用”环环相扣、运行稳定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并且强调,“要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运用法制规范力、发挥党政推动力,推动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再向市场主体行为,最终向社会成员共同行为上升和转变。”

据当地媒体报道,该领导“已先后4次对水葫芦资源化利用工作进行实地调研”。

“不管怎样说,水葫芦2003年被国家环保部列为首批最危险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这是水葫芦依旧是‘魔鬼’的基本依据,现在释放这个‘魔鬼’,强调‘种、采、运、加、用’所谓‘环环相扣’的方式,谁敢保证环环都不出状况?”媒体人张先生语调激昂,“滇池治污涉及方方面面,不是说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

从事商业信息传播服务的昆明人L先生认为,是否用种水葫芦来治污,种多少,怎样种,是环境保护专家的事,地方领导直接插手,本身就不科学——“一个社会的各项事业怎样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公权力应该保持中立、公正和提供无差别服务的立场,只应该对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不应该角色错位,这是市场经济的常识。”

大学教师李先生说,政事不是一人一地的小事,而是涉及“大伙儿”利益的大事。

城市是市民的城市。对于城市的公共事务管理,市民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然而,当公众质疑水葫芦治污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之时,昆明市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的态度,不免让人在心中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相关链接

水葫芦的危害

研究水葫芦的文献显示,除了被垃圾渗滤污水毒害致死的个别报道外,水葫芦几乎在任何污水中都生长良好、繁殖旺盛。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富集各种污染物质——从生活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到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稀土元素,到农田汇入的农药污染物,水葫芦几乎是来者不拒,一一吸纳。

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水质净化者,除了一个缺点:它只负责将污染物收集起来,但是并不负责将所有污染物降解掉。毒素依然存在,只不过转移了地点。

水葫芦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死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不仅如此,水葫芦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死后的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可谓三位一体式的灭绝战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昆明在滇池种水葫芦治污 专家批倒行逆施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