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明是重污染天官方数据却良好 监测体系"落后"
在连续两年320个蓝天目标未完成后,南京降低标准,制定出今年310天的“蓝天目标”。应该说,今年的蓝天目标已经毫无疑问的完成了。然而,对于这样的“喜讯”,很多市民心中却有疑问:官方数据与实际感受差距太大了,明明是重污染天,官方数据却还是良好。这些差距究竟在哪里?记者昨天就此进行了采访。
上半年有13个重污染天,监测评价只显示出2个
全年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沙尘暴、秸秆焚烧和烟花爆竹都是污染推手。今年7月份,南京市环保局负责人在做客南京“政风行风”热线时透露,今年上半年南京有13个重污染天,分别是春节6天,秸秆燃烧4天,沙尘影响3天,这在从前也是非常少见的。
不过,记者查阅环境监测数据却发现,在数据上体现出“重污染”的上半年仅为2天,分别是春节2月3日的重污染,和5月2日受沙尘暴影响引发的重污染。除了这两天,其余表现均为“轻度污染”范围。
即使在6月3日这一天,当天发生了两次重度污染,数据显示依旧也仅为“轻度污染”。然而市环保局官方微博发布的时段性空气质量指数却显示,当天凌晨3时左右,空气污染就达到300的重污染。等到了晚上9点,空气瞬时污染又达到435,再次重污染,能见度低于3公里。空气中监测出大量“黑碳”物质,意味着又是秸秆焚烧释放出大量浓烟惹的祸。尽管大家遭遇了如此不堪的天气,但依据自动监测数据统计公布的空气定性评价,却始终坚挺地表现为“轻度污染”。
明明是重污染天,官方数据却一直良好
今年上半年,南京的确“脏”得出奇。特别是二月份的烟花爆竹,让南京空气深受“重创”。今年春节期间,南京燃放烟花爆竹造成连续6天污染,除夕至初一连续10小时污染指数超300,达重污染水平,这也是南京市自2005年烟花爆竹有限开禁以来污染时间最长、污染程度最重的一次。
然而,2月17日元宵节这一天,同样因为爆竹之害,南京当晚污染水平随之迅速攀升,指数从18:00的良好水平一路下滑,到20:00时空气已达到中度污染。随着四处烟花爆竹燃放,空气污染水平迅速上扬,瞬间污染指数达到了500的重度污染水平。然而,当日和第二天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发布的空气质量评价却没有能够体现出这一变化,空气质量依旧表现为“良好”。这一污染状况就被“掩盖”掉了。
污染当天已经出现,空气日报第二天才会显现
此外,监测数据也总是在污染之后才有所反映,这也是让很多市民“很光火”的地方。11月2日晚上,全城都已经是一片焦糊味,有网友想查询空气数据,却发现当天空气日报还维持在“良好”水平,直到第二天日报数据才体现为“轻度污染”。
当天晚上9点左右,一股焦糊气息突袭南京城。本报微博不停得到博友爆料“闻到糊味”,最先是山西路、湖南路一带网友反映“气味让人窒息”,随即又有网友表示,河西龙江一带味道很严重。记者迅速联络了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值班人员,得知:南京的空气污染急剧上升,后一度达到峰值293,直至重度污染,这也都是秸秆焚烧引起的。
尽管环保官方微博当晚也对此进行了说明,但监测评价第二天却滞后地表现为“轻度污染”。在全年污染状况发现期间,这种滞后性比比皆是。
监测体系“落后”了
监测结果本身为何与实际空气状况存在这么多差距呢?记者获悉,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现行的监测体系“低标准”。我们的空气也只是“低标准”下的合格。
南京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现行的监测体系有点落后,官方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是来自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多项化学指标的综合分析,监测时段为前一天的中午12点到当天中午12点,所以当天下午的污染数据则要在第二天才能体现出来,这就使得空气监测数据十分滞后。
而且,监测出来的这一时段的空气污染属于平均值,即使当天有时间段污染很严重,但很快也被一天的浓度“平均”稀释掉了。这一切就使得,官方数据容易和市民的感受产生分歧。如果你光看空气日报的数据,根本无法了解到每天空气的真实。
PM2.5目前不在监测范围
尽管数据达标了,但市民的感觉依旧觉得“天灰蒙蒙”,这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南京的“灰锅盖”现象,是由灰霾造成的。它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超细灰尘”即PM2.5的颗粒物,污染相对严重,也是“罪魁祸首”。
PM2.5是一种肉眼无法看见的呼吸系统污染物,也是导致黑肺和灰霾天的主要凶手。目前这一指标的监测并没有在国内全面进行,也未有公开相关数据。尽管在南京,环保和气象部门也在监测,但只是作为参考数据,并不对外发布。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制定标准,一旦实施,南京也将率先发布这一数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