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污染作坊”到“城市矿山”
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曾经是有名的“污染大户”这里的每户人家都是一个拆解废旧物资的“小作坊”,村民们靠刀割、火烧,从废电线、旧家电里“淘金”。
如今,这里是国家级的循环经济产业区在2.6平方公里的园区内,120家企业以拆解废旧物资为主业,每年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原材料铜、铝、铁、橡塑材料100多万吨,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
“宁可GDP掉下来,也要换来绿水蓝天”
几年前,子牙镇小邀铺村的袁哲中大爷含着泪亲手砍掉了自家的3亩果树:“当时真是舍不得啊!可是没办法,烧线烧得都污染了,下来果也卖不出去。”他说的“烧线”就是把废旧电缆堆在一起,再点上一把火,烧掉胶皮留下铜线。当时这是子牙镇村民最红火、最挣钱的营生。然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带来的后果是让果树栽不活、地下水不能喝。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环境为代价!2008年,经过深入调研后,静海县推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县委书记孙文魁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宁可一时的GDP掉下来,也要换来绿水蓝天!”
子牙镇镇长杜国志告诉记者,当时拆解行业占该镇经济总量60%以上,已经形成规模。因此,他们把重点放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第一步就是将800多个拆旧小作坊整合成80家规模化公司,整体迁入镇政府的工业预留地,组建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他们高标准起步,严格限定了园区企业的环保门槛:废水、废气全部零排放;废弃物的每一步去向全程监控;企业需引进新设备,自主研发关键技术。
走进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同和绿天使顶峰资源再生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辆满载废旧机电的集装箱货车驶入厂区,将货物卸到存储区后,这些废旧冰箱、电视机、电脑等又被一辆辆小叉车送往拆解车间,经工人简单拆分后,搬上传送带,进入大型拆解机器。短短几分钟后,在大型机器另一头的几个“出货口”:之前的废弃家电摇身变成了再生塑料、玻璃、铁、铜等各种再生资源。公司人事总务部科长鲍惠苏说:“我们公司现在年拆解废旧家电将近40万台,整个加工生产过程实现了无污染、全处理。”
把废弃机电“吃干榨尽”,向绿色产业要效益。如今,园区内像同和绿天使这样的拆解企业达到了150多家。在这些拆解企业不断壮大的同时,深加工企业项目也在悄然兴起。这种产业链条的逐层延伸,构建起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中循环”系统。废旧手机、电脑、家电、汽车、塑料、橡胶、金属,在这里经过处理,全部变成资源,实现了再利用。目前,园区在零排放、自消化、无污染的前提下,年产40万吨铜,相当于江西一个铜矿的产量。此外还拆解出20万吨铝、20万吨铁、50万吨橡塑材料,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
目前,这座“人造矿山”已被发改委、财政部列为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成为覆盖全国的有色金属原材料市场。
“循环经济”让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
在人们的印象中,拆旧企业周围往往是烟雾缭绕、尘土飞扬。走在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内,目光所及之处,却是宽广平坦的区内路网、整齐划一的车间厂房、功能先进的拆解设备,不绝如缕的车辆每天运进废旧物资,运出“矿产”。不见烟尘,没有异味……眼前的一切让孙文魁感到,当初的抉择虽然艰难却值得!
生态立县,走循环经济之路,并非没有阻力。长期以来,粗放型生产模式虽然严重影响了县域环境,但毕竟是全县百姓的饭碗,转型谈何容易。去年他们下决心关停了19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目前仍有80多家在停产整顿治理。孙文魁说:“决定关闭这193家企业时,我们内心也很矛盾,这些企业为静海的经济发展曾经做出过很大贡献,有些还是县里的支柱性产业。但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正是这种理念和决心,使得静海的循环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今年4月,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这是目前国内投资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家电回收企业,一期工程即达每年300万台废旧家电处理能力,平均再商品化率达到85%—90%以上。除直接可再利用的原材料外,一切有害物质在这里都将得到无害化处理。据介绍,今年该县在建的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达到68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4个,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入分别同比增长26%、58.2%和45.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逾万元。
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是静海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之作,静海人民在这里看到了“绿色产业”迸发的力量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日前,静海县制定出《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总体规划》,将未来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国际一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带动基地”,到2020年全区经济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实现税收39.8亿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