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柴发合:北京控制空气污染能力处全国领先水平

更新时间:2012-01-16 09:00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阅读:1291 网友评论0

■对话人物 柴发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参与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与环境质量调控战略研究等。

今年北京两会,PM2.5成为代表委员频繁提及的热词。诚如专家所言,就大气污染防治而言,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

北京公布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意义何在?治理大气污染之路有多长?难度何在?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

PM2.5标准已呼吁十年

监测出来不达标,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给政府和公众一个提醒,空气质量还需要改善

京华时报:在公众的呼吁声中,各地纷纷给出了PM2.5监测的时间表。对此,您怎么看?

柴发合:我们可以把这看作一次PM2.5知识的大普及,大家的讨论客观上加速了PM2.5控制的进程。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就开始关注PM2.5的问题,并在各种场合呼吁建立我们国家的PM2.5标准。

京华时报:早期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柴发合:我们第一个项目是1998年开始的,叫“北京市大气污染成因研究”,当时由科技部立项,我们在地坛公园、化工大学、石景山等地设了6个站点,分为冬夏两次,每次15~20天,监测大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其中包括PM10和PM2.5。之后我们又在广州、东莞、成都做了大量的PM2.5研究工作,解析它的成分和含量、来源,以及PM2.5占PM10的份额。

京华时报:当时怎么考虑到要监测PM2.5?

柴发合:因为那时国外已经开始研究PM2.5,美国在1997年就提出了PM2.5的标准。虽然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PM2.5的标准,但作为研究单位,我们肯定要跟踪国际动态,了解我们自己的情况。从2007年开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始在院内设点,持续监测PM2.5和臭氧浓度。

京华时报:根据你们监测的结果,北京PM2.5这些年有什么变化?

柴发合:前些天,市环保局分析过北京市近10年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和我们监测的情况基本一致,趋势是越来越好。2007年,北京PM2.5的年均浓度大概在100微克/立方米,到

2011年,前10个月的平均浓度为60~70微克/立方米。但这与即将出台的年均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京华时报:也有反对的声音,说监测PM2.5后达标的天数会很少,如果都不达标,监测就没有意义。

柴发合:PM2.5纳入进来,不达标的天数会增多,但实际上空气的状态没有改变,只是我们的标准提高了。监测出来不达标,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给政府和公众一个提醒,空气质量还需要改善,形成一个逐步改善空气质量的气氛。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地方说“我们这里空气质量达标率在9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说达标率100%,但这种“达标”算不上真正的达标。

环境恶化人为系主因

我觉得未来二三十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质量完全达标的问题

京华时报:您觉得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最重要的节点是什么?

柴发合:从1998年开始,北京实施了16个阶段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一步一步地走,确实是起了很大作用。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节点还是奥运会。由于奥运会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北京关闭了许多高污染企业,加快了煤改气的速度,减少了城区的燃煤量,北京油品也在奥运前提前实施了国四标准。

京华时报:与周边省市相比,北京大气污染控制是否是做得最好的?

柴发合:从现在排放的强度和污染控制的水平来看,可以说,北京是整个京津冀地区污染控制水平最高、控制最严、方法用得最多的省市。北京的角色有点像加州在美国的角色,一直在引领着国家对污染物控制的路子。

京华时报:这些年来,北京大气中其他两项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都已经达标,可为什么PM10一直超标?

柴发合:我想首先是北方干燥的气候,特别是冬天没有任何植被覆盖,再加上北京三面环山,这是一个不利的客观条件。但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还是人为的结果,人为的干扰是环境恶化最主要的原因。近些年来,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不可阻挡。机动车尾气,炊事生活,各种工业活动和民用燃料的使用,都是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京华时报:您觉得,北京PM2.5要想达标,还需要多长的路?

柴发合: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像欧洲,从达标的角度来说,欧盟25国到现在还有20%的人处在PM10不达标的区域,如果按欧洲32国算,有将近31%的人还处在PM10、PM2.5不达标的区域。美国现在在做州际污染控制,主要还是针对PM2.5和臭氧,因为他们有相当部分的人也是处在不达标的状态下。

我觉得未来二三十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质量完全达标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空气质量肯定会沿着持续改善的路一直走下去,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好。

京华时报:对于PM10,北京控制了十多年,依然超标14%,PM2.5是否更加不好控制?

柴发合:我们现在对PM2.5的控制,已经不应该是对TSP(总悬浮颗粒物)和PM10的思路,因为它的构成不光有一次污染物,还有二次污染物。所以在控制它的时候,同时要控制那些二次污染物的前提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氨等。此外,还要采取多种污染物的联合控制,才能达到效果。

治理须大区域考量

整个东部地区都是一个大的污染区域,你从卫星上看,已经分不出谁是谁,连成片了

京华时报:有消息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天津市气象局合作,在武清设点,监测PM2.5等污染物在区域之间的输送。外来的污染对北京影响有多大?

柴发合:区域污染的影响对北京市来说,相当于设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即使北京的污染不存在,外部污染的“台阶”也已经起来了,北京自己的污染再进来后,就是在“台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它的污染程度。北京处在整个区域的中心地带,周边被河北和天津环绕。四面来风,对它都有输送,有影响,但北京自身的污染物也向下风向输送。我们特别留意了这几次北京的污染天气,特别是重污染情况,当北京污染严重时,周边污染也很严重。所以,区域污染是本地区主要污染形态。

京华时报:目前,环保部正在做区域联防联控的规划,是否意味着大气的治理将走向区域化?

柴发合:这也是大气污染的形势所迫。现在我国的大气污染,不仅是京津冀这样小的区域,我们国家好多污染物,整个东部地区都是一个大的污染区域,你从卫星上看,已经分不出谁是谁,连成片了,省和省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大家的污染都很严重。这么多年,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化工、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加之机动车的发展,燃煤量增加,这些都加剧了污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还有城市和农村的差别,现在到处城镇化。城镇化的代价,就是把污染集中了。

京华时报:解决京津冀区域性污染,北京和周边省市应该怎么做?

柴发合:首先一定要让大家认识到,造成现在这种局面,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第二,北京市一定要带头用最有力的措施,最严格的标准来控制自己的大气污染,同时也希望从国家这个层面来协调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使得北京市污染控制的进度和周边省市的进度基本保持平衡。

京华时报:在治理PM2.5方面,国外有哪些成功经验?

柴发合:各国对PM2.5和臭氧的控制,都有它的方法。像美国,原来有一个州际污染控制法则,但半途终止了,现在他们提出一个跨州空气污染条例,以解决跨州污染。因为PM2.5和臭氧都是区域污染问题,PM2.5的粒子更小,输送更远,存在时间也更长,光靠一个地方很难解决。像美国,它的整个控制规划涉及25个州,对每个州提出不同的削减要求。这个削减要求还综合考虑了它是上风向还是下风向,以及季节特点,比如在夏季臭氧季节,减排的力度就会比平常大。

京华时报:这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借鉴?

柴发合:这种从区域角度来控制PM2.5和臭氧的办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国家来说,要把整个东部地区连起来考虑,而不仅仅是我们原来说的京津冀、长三角这样的范围,而是更大的范围——整个东部地区,把内蒙古的一部分、山西、河南、安徽,甚至陕西的一部分都包括进来,向大区域控制方向努力。

京华时报:在PM2.5减排方面,公众可以做些什么?

柴发合:就大气污染防治而言,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和污染没有关系。我们每个人既是排放者,也是受害者,大家要为自己享受更清洁的大气来做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现在准备写一个小册子,来指导大家的生活行为,怎么减排PM2.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柴发合:北京控制空气污染能力处全国领先水平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