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正式启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
哑铃型环境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江阴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
作为全国首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省份,江苏省近日公布了第一批24家省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名单,正式启动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
此时,作为江苏省“先行先试”者的江阴市,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已运行了一年多。在首批纳入环境监理试点的11个建设项目中,已有6个一次性顺利通过上级环保部门的验收。
作为江苏省“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江阴市是如何引入第三方机制的?第三方是如何在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发挥监理作用的?推行环境监理机制,能够实现“多留赞叹、少留遗憾”的目标吗?近日,记者前往江阴市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何请来第三方?
哑铃型监管留缺憾
当前,我国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两项制度。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和项目竣工验收两个环节。
只重视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和验收,这种“哑铃型”管理模式,由于忽视了建设项目在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环境监管,导致项目建成之后,常常会留下一些污染防控方面的遗憾。
在这方面,江阴市环保局开发管理科赵健良深有体会:“过去,由于环境监管的人手少,无法对建设项目在施工阶段进行全过程管理,常常导致项目在设计与施工阶段,在污染防控方面或存在着先天不足,或留下了诸多遗憾。要想补救,只能等到项目验收时,才能回过头来偿还环保的欠账,既担搁了项目正式投产,又要补交一笔不菲的治污学费。”
为弥补这一遗憾,2011年初,江阴市率先引入了一种先进的环境管理模式——让第三方介入建设项目设计与施工全过程。
赵健良告诉记者,这种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建设项目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第三方将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全过程出具报告,为我们后期的项目验收和日常环境监理,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由此可见,通过引进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实现了环境管理借力。同时,也“照亮”了以往在项目设计与施工方面存在的监管“盲区”。
第三方监管怎样运行?
公开招标现场纠偏
赵健良告诉记者,选准“第三方”很重要。为确保试点工作“一拉就响”,江阴市环保局敞开大门公开选择第三方。他们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取了一家具有省级环境监理资质的单位——南京源恒环境研究所有限公司进驻江阴市,全过程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横挑鼻子竖挑眼”。
据南京源恒环境研究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为确保这些重点建设项目在执行环评和“三同时”中不走样,他们长期派驻3名监理人员,以一个星期一次的频率,到各个建设项目现场巡回开展环境监理。
据了解,环境监理共分项目设计、土建施工、试生产等3个阶段工作。在这3个阶段的监理中,如果发现建设项目单位出现了偏差甚至是“走偏路”,现场监理人员会当场向企业提出“纠偏”意见。
一年来,现场监理人员共发现了近百次设计与施工方面的问题,均得到了及时整改。同时,工作人员还将现场监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江阴市环保局,让项目开发管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并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到位。
“第三方”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建设项目的3个阶段环境监理中,他们要向环保部门和企业出具设计、施工、试生产和总体环境监理等4份专门的报告。
通过研究分析4份报告,环保部门可以把建设项目执行环评和“三同时”的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尤其是建设项目的“隐蔽工程”(如各类排污管道),就在现场监理人员的眼皮底下施工,工程施工很难跑偏。同时,第三方把每个建设项目的“隐蔽工程”,精心绘制出详细的图样,交给环保部门,让环保执法人员也“心中有数”。
监管效果如何?
请来“警察”照亮盲区
有人说,让第三方介入环境监理,是企业花钱请了个“警察”来监管自己。那么,企业为什么要让第三方来管自己,这对企业有什么好处?
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理,不仅是保障建设项目认真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不走样”的一个过程管理,也直接有利于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环境监察。
在南京源恒环境研究所有限公司出具的一份监理报告中,记者看到,监理报告对涵丰公司的主体工程、公用辅助工程、生产设备以及平面布置进行了细致描述。一张张照片让厂区内的设备、生产线清晰展现,一张张表格使工艺流程一目了然,即便不去现场,也可知晓企业底细。
环境监理模式运行以来,第三方监理单位南京源恒环境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出具30多份环境监理报告。这一份份监理报告就是企业治污防控的地形图。这为今后对企业的监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如,在监理过程中对企业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隐蔽工程”的详细描述,为日后的环境监察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江阴市环境监理大队负责人赵家党告诉记者,过去,江阴市环境监理大队对建设项目日常监理,往往要抱着厚厚的环评报告,到现场去对号入座。而那些“隐蔽工程”压根查不到。现在,手持一份环境监理的总报告,按图索骥地开展现场执法,就很方便。
主持项目开发的赵健良也告诉记者,实行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往往都能够一次性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这说明,许多问题都解决在了设计、施工和试生产阶段,真正实现了“多留赞叹、少留遗憾”。
谈到下一步扩大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目标,赵健良表示,江阴市将对全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有废水、废气排放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理。同时,也希望环境监理单位进一步深度挖掘环境监理的潜质。比如,在废气处理装置方面,不光要看装置是否安装或是运行,还要从能否让效率、效益最大化方面考虑,做到环境监理的彻头彻尾。
说法
引入第三方弥补监管短板
草船借箭的典故在我国家喻户晓,故事的妙处就在于一个“借”字。不用偷、无需抢,羽扇一摇、轻舟一停,任你箭如雨下,我自怡然笑纳,双方你情我愿,是为“借”。
昔有借箭,今有借力。当前,频频出现的“第三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租房子找中介,购物上网淘一淘……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背后是无数个“第三方”忙碌的身影。第三方物流、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理财……借他人之手,解自己之忧,是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而第三方之所以能在多个领域畅行无阻,在于其独特的优势。
专业性、独立性、契约性是第三方行走市场的几大法宝。专业为剑,依托知识、技能优势,解决问题;独立为甲,面对双方当事人,保持中立,赢得信赖;契约为盾,双方合意,避免纠纷,权责明晰,法律保护。
专业优势、信任基础加上法律保障,足以让第三方笑傲市场,而这些东西也正是当前环境监管所亟需的。
长期以来,环境监管的“哑铃型”管理模式存在重要缺陷。所谓“哑铃型”,是指行政部门严把审批、验收这一头一尾两个关卡,而忽视了过程监管,造成“两头重中间轻”的监管局面。尽管环评审批、竣工验收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过于关注这两个环节,而忽视建设项目在设计、施工等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常常导致项目在建成之后留下漏洞和隐患。怎样解决过程监管“乏力”的问题?这就有了第三方的用武之地。
借专业化经营之力,解环保监管人少事多之急。长期以来,人力以及执法资源的有限性制约着环境监管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尤其是基层环保部门,人手少、事情多,工作人员常常感到分身乏术。事事躬亲、面面俱到,对企业进行“保姆式”监管的难度很大,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也比较吃力。有了第三方的介入,顾头顾尾不顾中间的局面就可大为改善。通过第三方出具的设计、施工、试生产和总体环境监理等专业报告,环保部门不仅可以把企业的环评和“三同时”落实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而且还能做到对建设项目的“隐蔽工程”心中有数,为后期的项目验收和日常环境监理奠定基础。有了如此得力的“助手”,即便不亲赴现场,环境监管人员也对企业的情况了如指掌。
借全方位服务之力,化企业环保债台高筑之忧。对企业来说,环保欠账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由于缺乏对环境政策、技术、知识的了解,往往等到项目验收时,企业才发现欠了一堆“环保债”。此时,再匆匆忙忙回头补救,既担搁了项目正式投产,又要补交一笔不菲的治污“学费”。第三方的出现,有助于企业解决这一难题。为确保这些重点建设项目执行环评和“三同时”不走样,第三方通过长期派驻监理人员等形式,到施工现场开展环境监理。一旦发现项目建设单位出现偏差,专业人员就会当场“纠偏”,把环境问题解决在建设过程中,确保建设项目一次性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这样一来,环境好了,污染隐患少了,企业也少走了弯路,避免了罚款,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
第三方监管,与其说是单向管理,不如说是双向服务。企业要的是利润,以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利益。监管部门追求的是秩序,通过有效途径,督促企业知法守法。而第三方看准这一市场,满足双方需求,并在企业和环保部门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了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当前,第三方环境监管正在试点当中。在运行中,要保障第三方的优势切实发挥,监管有力不“变形”,还必须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一是第三方的资质认证问题。它的合法性、专业性谁来把关?二是第三方的独立性如何保障。企业、环保部门谁来聘请第三方?最后是谁来监管第三方的问题。在第三方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时,怎样追责,如何处罚?
“借力”只是第一步,“用力”才是问题的关键。借来的力能不能用好,第三方能否真正补上监管“短板”,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试点中完善。
典型经验
试点先行
“第三方”监管在江阴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化工园区内“先行先试”,待探索出经验后,再逐步扩大推广。
为确保“先行先试”落到实处,江阴市规定,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内容共涉及5个方面。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公路、港口码头等涉及生态类项目;化工、农药、电镀等重污染工业类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或8亿人民币)以上或环保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建设项目;环保部门在环评批复中要求开展环境监理的项目等。
目前,首批共有11个重点项目引入了环境监理机制。
成功案例
2011年5月,在扩建年产3000吨磷酸酯阻燃剂等项目中,江阴市涵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涵丰公司”)与“第三方”签订了项目环境监理的技术合同。
在随后的环境监理中,监理人员发现,涵丰公司在废水预处理中,并没有按照环评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强化废水深化处理手段。同时,企业还存在设备运行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监理人员发现问题后,立即向企业反馈了这一问题,引起了企业的重视。随后,企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纠偏”,使工程完全满足了设计要求,并一次性通过了环保部门验收。
对此,涵丰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颇深:“我们花小钱,请来监理人员挑毛病很有必要。幸亏问题发现的及时,少走了弯路,这个项目才能顺利投产,这为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赢得了宝贵时间。”
逆向思考
哪些问题尚待解决?
据媒体报道,因无视部分中国工人工作环境备受道德指责的美国苹果公司近日宣布,邀请美国劳工组织“公平劳动协会”对产品生产商进行是否侵犯人权的调查。
尽管引入了第三方参与调查,但美国各界对苹果公司这一举动并不看好。美国《纽约时报》称,人权组织指出,虽然“公平劳动协会”号称是非营利性机构,实则“靠企业赞助吃饭”。因此,调查结论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并不可靠。
由此可见,尽管第三方参与环境监管具有许多优势,但仍有问题尚待解决。有企业负责人提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第三方环境监理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以下是几类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
◇企业会心甘情愿请第三方来监理吗?
曾有资深环保人士表示,我国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工程施工管理等相关法规文件中,缺乏第三方环境监理的直接依据。同时,我国现行的各类环境法规针对施工项目不执行环评及“三同时”的行为也缺乏足够严厉的处罚机制。因此,势必会造成企业认为请第三方环境监理是增加成本、白花冤枉钱。
◇第三方的独立性怎么保障?
由于多方面原因,第三方一般由企业聘请。因此,不可避免地让人对第三方的独立性产生质疑。“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拿了企业的钱,第三方会不会偏袒企业、为企业说话?谁来监督它的独立性、公正性?谁来保障这项制度不被架空?
◇第三方环境监理与传统环境监理的区别?
与以往我国的环境监理相比,第三方环境监理有何区别?它的工作范围、工作流程、收费、监管等问题亟待定性、定位。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亟待细化,并需要建章立制,形成制度稳定下来,以指导实践。
◇第三方的专业人才从哪里来?
第三方环境监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既要懂得工程监理,又要具有环保技能。但是,目前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太少,加之行业发展尚不成熟,人才培养、输出机制不畅。这也将给第三方环境监理的推广带来一定阻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