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投入1000亿治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3月2日透露,国家将投入1000多亿元用以治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称“新国标”)也于当天正式公布。吴晓青表示,全国将设1500个PM2.5监测站,在更严格的新标准下,全国将有三分之二城市不达标。
抢在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国务院通过了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民众普遍关注的PM2.5纳入监测范畴。但真正精确的PM2.5值,离公众却是“似近还远”。
一次国务院常务办公会并不能解决所有关于PM2.5的问题。目前,事关PM2.5监测精确与否的“监测技术规范”尚在编制之中,由于可能涉及采用何种监测技术、方法和标准等敏感问题,“监测技术规范”要耗费3个季度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出台。
技术标准之争的背后,直接牵涉的是巨额政府采购带来的利益。在环保部下属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尚在抓紧制定“技术规范”的同时,来自各方的监测设备生产厂家已经向地方环境监测机构展开“公关”。在当下的中国,测量PM2.5的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标准。
大气治污进入新阶段
环保部3月2日正式发布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同时发布了新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与现行标准相比,新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明确了标准分期实施的规定,规定不达标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应当依法制定并实施达标规划。
吴晓青说,环保部已下发通知,明确规定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实施,2016年1月1日是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时间”。目前正在编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1000多亿元治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
针对现行空气污染指数(API)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客观感受不一致的问题,吴晓青表示,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增加了参与评价的污染物项目,调整了分级分类表述方式,完善了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发布方式。
他表示,总体上,新标准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PM10、PM2.5等污染物的限值目前仅能与发展中国家空气质量标准普遍采用的世卫组织第一阶段目标值接轨。
三分之二城市将不达标
吴晓青表示,新标准出来后,我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按照现行标准,去年达标率实现了88%,新标准实施之后,将有200多个城市不达标,达标率降到30%左右。
对于美国使馆的监测,他表示,目前北京市布设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点已经覆盖了外国驻华使馆区域,可以满足包括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公众了解北京空气质量的需求。
吴晓青透露,目前我国具备对PM2.5和臭氧监测条件的城市有56个,监测设备169台/套,同时具备PM2.5和臭氧监测条件的有50个城市。“十二五”期间全国要布置1500个PM2.5监测点,前期需要的投入将超过20多亿元,每年新增费用也将超过1个亿。
“采购和使用指导意见”3月出台
“环保部2012年3月出台的PM2.5监测仪器采购和使用指导意见是在2011年11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各种PM2.5监测设备和方法进行比对时就已确定的。但由于其间媒体对于不同监测设备间测量结果的客观性的质疑,3月份出台的采购和使用指导意见方向发生了改变。”一位接近环保部的专家表示。
该专家表示,早在2011年11月,环保部就将这份采购和使用指导意见的方向定在“在国家认证出来之前,优先使用国际认证的产品”。
但从2012年1月开始,媒体“对于美国ThermoFisher Scientific(赛默飞世尔)公司生产的震荡天平法设备监测出的PM10、PM2.5值,普遍比美国本土及使馆采用的β射线法监测设备测出的数值平均偏低15%的情况”的报道,使环境监测总站和环保部都开始对此变得谨慎。
在此之前,中国内地环境监测机构普遍使用的监测技术为震荡天平法,这种监测技术被指出较β射线法测出的正常值偏低15%。因此,制造商为纠正这一偏差,开发了名为FDMS的修正设备。
据了解,环保部的这份采购和使用指导意见主要基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从2011年11月开始的仪器比对、按月及季度的汇报及各地方监测总站的研究成果。目前,整个起草小组已经多次召集业内专家开会,起草小组由环保部、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司人员组成。
“这份采购和使用指导意见受到各方密切关注,尤其是政府采购在即,必须马上有个说法,以免买了机器又不能使用造成损失。”上述专家表示。
标准存疑
按照国务院2月29日的要求,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 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这意味着,政府对于PM2.5监测设备的采购必须马上上马。但“总站”的标准不出台,就会形成各家的测量方法和数字不一致的问题。
据一位接近环保部专家介绍,这里面涉及三点问题:
第一,更换监测方法会影响同一区域的监测结果是否连续有效的问题。
第二,在联防联控的区域内,相关联城市的大气污染物相互影响,单靠某个城市努力,往往收效甚微,如果测量技术方法不一致,很难达到协同控制污染物的效果。
第三,PM2.5的监测数字如何与地方政府业绩挂钩?由于目前不同方法的监测仪器测量出的数字存在偏差,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政府更倾向于选择哪种监测仪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科学分中心主任王跃思向媒体介绍,“通常一种自动监测方法与标准方法的比对,在同一个城市,需要在不同的地点,特别是要在不同的季节分别进行比对,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记者了解到,从2月16日开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济南五个城市进行PM2.5自动监测方法适用性比对测试试验。这五个城市覆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四大区域,其监测比对结果对制定全国性的PM2.5监测设备采购和使用具有指导意义。“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三个季度。其中环境监测总站会定期按月、按季度拿出阶段性结果,向环保部汇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