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湖泊治理谁来掏钱?

更新时间:2012-03-23 09:0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阅读:2032 网友评论0

龙年春节前后的云南省昆明市明波水葫芦加工处置场热闹非常:滇池水面上七八台打捞机不停地打捞着水葫芦,车间内5条生产线同时动工处置。经过半年的生产期,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

作为昆明市滇池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从去年6月起动。但有专家指出,如果“种、采、运、加、用”五环中有一环没有扣好,将使滇池污染雪上加霜。要避免这样的风险,需要不小的投入。

钱从哪里来?昆明市在经过预算后,安排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昆明滇投”)从社会融资1.4亿元用于保障水葫芦圈养和资源化利用项目。

滇池通过社会融资为湖泊治理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对很多污染依然严重的湖泊来说,资金已成为制约污染治理的一个瓶颈。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工程投资到位。”

在湖泊治理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来吸纳社会资金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我国一些地方正在进行的实践,对于解决“十二五”时期湖泊治理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将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榜样。
 
湖泊治理资金投入面临困境?

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湖泊治理的瓶颈

无论是滇池、太湖、巢湖,还是“千湖之省”湖北省的许多湖泊,都处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人口日益增多,湖泊污染也呈加重趋势。

为了治理污染严重的湖泊,许多城市都采取了一系列防止和修复举措。在湖泊治理过程中,每一项工程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湖泊治理谁来掏钱?长期以来,包括湖泊在内的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投资主体是政府财政,然而这种单一模式却有着投资效率低下的弊端。

许多地方在治理湖泊污染时过多地依赖国家投入,只是等待上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普遍缺乏创新的融资手段,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缺乏社会资金的有效注入,导致湖泊治理常常捉襟见肘。

进行污染治理需要巨大的投入。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行来看,有数据显示,建设一个日处理能力为1万吨的污染处理厂需要投入500万元,年运行费用则高达五六十万元。基于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等原因,以截污为目的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往往滞后。

而湖泊治理则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除了建设污染处理厂之外,其他的清淤、生态修复等等工程,都需要巨大的投入。资金投入不足对于不少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以滇池治理为例,在滇池“十五”治理规划中记者看到,包括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资源调配、技术示范等26个项目共需投资78亿元。在这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单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难于满足项目资金的需求和保证工程的进度。

而在“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提出了3项举措:一是截住污水,不让污水进入滇池;二是引来清水给滇池置换水体,保证足够水源;三是给滇池进行生态修复。而滇池湖面达300多平方公里,有35条主要入湖河道,流域内有近500万人口。要真正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需要不菲的投入。

对于有着众多湖泊的湖北省武汉市来说,每年都会对湖泊治理投入巨资,但资金来源除市财政支付、银行贷款融资外,仍有相当一部分缺口。

资金不足,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在湖泊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瓶颈。

如何扩大资金投入来源?
利用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

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该从哪里弥补?面对困境,一些地方决定利用市场化机制,向社会要钱。

昆明:建立融资平台,利用市场化机制向社会要钱

在这方面,昆明市走在了前面。

2004年10月,昆明市在原城市排水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市属国有独资公司——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进行市场资本运作的投融资平台,来实现多元化融资,为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公司成立后,除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的治理资金,还向社会进行积极融资。“十一五”期间,昆明在滇池治理中除争取各级政府投入达53.38亿元之外,通过昆明滇投融资投入高达101.97亿元。

正是如此大规模的融资,使滇池治理各项工程得以稳步推进。而“十一五”也成为滇池治理工作力度最强、投资力度最大、规划项目完成最好的5年。

建立了社会融资平台后,如何向社会融资?又如何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昆明市政府明确指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

昆明滇投一直作为全市乃至全省滇池治理唯一的投融资主体,受政府授权面向市场进行项目融资、投资和对项目进行管理。随着滇池治理的不断深入,昆明滇投的投融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和深化。

昆明滇投成立后,经过长达3年的精心准备,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批复昆明滇投发行8亿元滇池治理企业债券,用于昆明主城雨污分流次干管及支管配套建设工程等滇池治理项目,仅用了3天时间就顺利筹集到8亿元。

在与金融机构开展项目融资方面,昆明滇投认真研究了国家当前和今后的金融政策,以不断调整投融资方式来适应金融政策的要求。

比如说,在签订银团贷款框架协议基础上,逐一开展项目贷款并完成资金的投放;进一步盘活项目资产,将存量资产作为标的物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大力引入具有相应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企业,开展项目BT建设;从项目前期策划着手,努力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加大力度推进昆明滇投承担的土地一级开发进度,形成有力的偿债、融资、开发来源;推进主营业务板块打造等方式,为滇池治理筹集更多的资金和支持。

为发行企业债券,昆明滇投从4个方面给这笔资金募集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首先发行人具有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来源。昆明滇投营业收入主要为污水处理收费,具有较稳定的现金流入;2005年~2007年,发行人污水处理收入呈稳定增长趋势。到了2010年,昆明主城区的8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10.5万立方米。与此同时,5年间污水处理收入翻了4倍。良好的收入和现金流来源是债券按期偿付的重要基础。

同时,发行人作为滇池治理的主要投融资主体,得到了昆明市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鉴于发行人承担了昆明市雨水收集、排放和防洪抢险等社会公益性工作,昆明市财政局每年将给予一定的经营补贴。

此外,昆明市政府还赋予发行人滇池流域内各县区的污水处理收费权,并享受“同城同价”政策,各县区污水处理收费与昆明主城区实行相同价格标准。在这一政策支持下,未来发行人收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收费收入也将相应大幅增加。

“项目能够成功争取到金融机构的支持,还要在项目前期对项目进行包装和策划,要做到既符合国家、省、市对滇池治理的政策要求,还要满足金融机构对项目包装的要求。”昆明滇投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滇池治理“十一五”期间,项目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除项目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外,还通过项目包装,使项目在资金匹配、项目升值、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包装和策划。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家对国内金融环境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在滇池治理“十二五”期间,昆明滇投将努力在政策许可的基础上,针对环保产业开发、有效资源配置、特许经营权等进一步完成项目包装和策划,为争取更多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奠定基础。

在国内进行多渠道融资的同时,昆明滇投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目前利用芬兰政府优惠贷款1200万欧元的“昆明主城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建设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

江苏:出台政策吸引民间资本,解决集中治污瓶颈问题

江苏省在太湖治理中,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出台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撬动了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为太湖治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九五”期间,江苏省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率仅为国家下达计划的33%。在随后的两年中,太湖流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仍然“硬推不动”。

怎么办?江苏省在经过研究后,决定通过调高污水处理费,来激活治污市场,让社会资金参与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中来。

2002年2月,江苏省政府按照“保本盈利”的原则,“一步到位”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太湖流域沿线城市的污水处理费调整到每吨1.10元~1.15元,使它们成为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费价格最高的地区。这时,太湖流域治污市场便呈现出“好戏连台”的格局。

通过价格的不断上调,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市场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据业内人士介绍,通常处理1吨城镇生活污水成本约为0.6元,加上处理1吨水的折旧费为0.2元~0.3元,成本总计不到1元钱。这样,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营就可以实现有利可图。

于是,各类社会资本把太湖治污市场看成一块“肥肉”,纷纷采用BOT、BT等方式,投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其中,有50%以上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依托BOT方式来建设。

同时,江苏省还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了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以建立多元化的污染防治资金筹措渠道。

2007年,面对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新一轮脱磷除氮“提标升级”改造,既需要增加大量改造资金,又要增加因“提标升级”而导致的处理成本上升。面对治污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先期进入的资金是否会打“退堂鼓”?

2008年下半年,江苏省政府再次做出决定,把太湖流域每吨生活污水处理费由1.15元~1.20元上调至1.30元~1.60元。拓展治污市场“有利可图”的空间,再次激活新一轮污水处理厂改造与运营的市场。

由于太湖流域把污水处理费调高到全国最高档次,使污水处理厂运营“有利可图”,因此吸引了众多社会资本纷纷投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营。

为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厂建设,常州市武进区政府适时出台了“投资多元化”和财政补贴、用地优惠、减免规费等5项扶持激励政策,其中包括区财政给予每个万吨污水处理厂建设不低于200万元的补贴。

这一政策引起了全区民营老板的关注,他们纷纷斥资用于工业与生活污水的集中治理。其中在常州市武进区前杨村,由7名民营老板斥资3500万元建设了前杨村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在太湖流域更是成为了新闻。

据统计,目前在太湖流域已经建成的16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已有75%以上是采用“BOT”和“TOT”投融资的形式。而在各类资本投入太湖去捞“油水”商家中,北京建工环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下辖的建邦环境公司便是典型一例。

6年前,建邦环境公司眼瞅着太湖流域水务市场“有利可图”,就从北京昂首挺进了太湖流域的水务市场。首先在位于太湖东偶的昆山市安家落户。他们通过获取特许经营权,顺利“接管”了昆山北区污水处理厂。之后又陆续“接管”其它4家污水处理厂。

由于当地一些污水处理厂的工艺相对落后,现场管理较为粗放,已严重制约了投资效能的充分发挥。为此建邦公司陆续投资5亿元,对已“接手”的5座污水处理厂进行脱氮除磷提标改造,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扩容的同时,达标排放标准全部由“一级B”向着“一级A”成功迈进,日处理规模也由原来的8.75万吨一下子扩大到了20万吨。

太湖西岸的宜兴市通过前期考察、公开招投标和后期谈判,最终宜兴市7个已建的污水处理厂和4个建设中的污水处理厂的经营权被整体打包出让给建邦环境公司。

引入社会资金治污效果如何?

不仅环境效益显著,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出台政策、建立平台,引入社会资金,不但推动了湖泊治理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在江苏省太湖流域,通过政策激发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治污市场,推动了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的加快。

按照“十五”期间太湖治污计划要求,江苏省太湖流域要投资54.9亿元,建设7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天新增166.5万吨污水处理能力。而在通过创建环境价格体系撬动治污市场后,“十五”期间,沿湖各地建成8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达71.2亿元,每天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16.65万吨。与国家下达的计划相比,投资额增长了16.3亿元,工程增加了9项,每天处理生活污水能力增加了50.15万吨。

进入“十一五”以来,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再次驶上“快车道”,2010年底,太湖流域16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成为全国首个整体率先达到“一级A”标准的区域。2011年,仅无锡一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就达到了90%,其中主城区达到了96%。

在滇池所在地昆明也是如此。到2010年,昆明滇投融资完成了昆明主城区8座污水处理厂的新建和改扩建工作,昆明市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实现翻番,由原来的55.5万吨/日跃升到110.5万吨/日。

经统计,“十一五”期间,昆明滇投所属的8个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11亿立方米,削减各类污染物62万多吨。污水处理“量”翻番,“质”也得到提升,处理后的水质指标由“一级B”标准提高达到“一级A”标准。

引入社会资金治污,不仅仅带来了环境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昆明滇投投资近10亿元对乌龙河、船房河、盘龙江等入滇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后,昆明的市民忽然发现,那些穿城而过的臭水沟、“黑水河”正在发生着改变:排污口被堵上了,发黑发臭的底泥被挖走了,河道中打捞垃圾的小船增多了。

随着水体、水质的变化,市民居住的环境改变了,也带动了房价的攀升。采莲河边的采莲郡小区在2007年建成后,房价一直不高,原因之一是紧靠小区的采莲河又黑又臭,经过治理后,房价水涨船高,5年内连翻了4倍。

再生水的循环利用也是昆明滇投引入社会资金显现出社会效益的一个范例。

“从其它地区调水,成本高、资源有限。再生水不同,随时都可就地就近取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供水,是比较稳定的一种新的水资源。”昆明滇投控股的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昆明水资源日趋紧张,寻找稳定、可替代的其它水源成了头等大事。而与远距离调水相比较,用处理城市污水得到的再生水替代市政杂用、景观环境、生态绿化、工业生产用水显得更为可行。

据记者了解,目前,昆明主城区再生水日供水能力达3.2万立方米,1年下来,可为用户提供1000万立方米左右的再生水,社会效益显著。

怎样补上投融资缺口?

原二军

在水环境保护领域,资金不足向来就是一个瓶颈,无论是前期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后期的运营方面,以及生态修复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长期以来,仅靠有限的政府财政投入,满足不了水环境保护日益增长的对资金的需求。

资金投入有限,在当下国家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背景下愈发突出。达到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相应地要求上马更多的环保工程,背后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越来越多的治污工程上马,已经远远超过了政府财政支撑能力。短缺的钱从哪里来,只能向市场要。

另外,政府财政投入使用效率不高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很多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常常处于“晒太阳”状态,就与此有很大关系。由于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建设维护税、地方财政拨款和征收的污水处理费。而大部分地区的水价未能充分体现污水排放、收集和处理的费用成本,致使治污工程建设及运行缺少稳定足够的资金支持,形成污水处理厂大量兴建,而管网无钱配套、设施无法运转的局面。

目前,环保事业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已经远远不够。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污染治理资金来自社会资本。对我国来说,推动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依靠市场化手段来解决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建立投融资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将能激发出更大的社会热情,推动污染治理的步伐,在滇池流域和太湖流域污染治理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相信在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参与进来。

而未来一段时期环保投资的需求也在呼唤着社会资本的进入。在“十一五”期间,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我国环保投入为2.1万亿元,而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急剧增长的环保投资凸显了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缺口压力。在政府投入增长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引导民间投资增加在此领域的投入显得意义重大。

而国家也意识到了吸引社会资金的重要性。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工程投资到位。”还提出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完善市场化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以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向市场要钱、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将成为未来我国环保投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根据国际经验,当环境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1.5%时,才能基本控制住环境污染;比例提高到2%~3%时,才能较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而目前我国环境投资占GDP比例仅为1.5%左右。现在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隐藏在这一需求背后的是对环保投资的巨大渴求,社会资本在这一领域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湖泊治理谁来掏钱?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