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须全民参与政府给力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实践,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然而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正如今年“两会”代表所言:因其缺乏规划、缺少投入、缺乏治理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政府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破解当前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亟待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和关注。
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从政策法规上看,政策法规和机构标准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现行有限的农村环境污染控制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需求和参与。有关农村生态环境的立法缺位,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
其次,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地方政府对工业污染转移和农村自身污染问题重视不够。
再有,农村污染防治资金匮乏。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资金。大多数农产品既无一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第四,从科学用肥用药上看,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不多,只是一味地加大剂量,盲目施肥,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探寻原因找对策是农村环保工作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须全民参与政府给力。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
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应尽快开展对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的全面调查,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种类及其来源,在此基础上编制《国家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设立专项基金,重点解决所辖地区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应设有专职的环卫人员。其次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护饮用水水源。
加大力度,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一是要特别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建立环境报告制度。二是要建立问责制。三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