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碳循环”治理荒漠化
宁夏盐池县高沙窝镇农民在毛乌素沙地边缘扎草方格。
3月26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第三次会间会(the Third Intersessional meeting of UNCSD)期间,来自中国内蒙古的一个生物质热电生态项目作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典范,引起了人们关注。
在当日作为边会(side event)召开的题为“沙漠治理和中国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向与会者介绍了该项目在治沙、减排、富民以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这次研讨会由中国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Maowusu Biomass Thermoelectric Company)共同举办。
联合国主管经社事务的副秘书长、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秘书长沙祖康在会上指出,过去几年来,中国政府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在解决荒漠化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生态项目就是众多成功实例之一,该项目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肩负社会责任、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其经验值得借鉴。
荒漠化:全球性问题
资料显示,最早提出“荒漠化”这一术语的是法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A. Aubréville。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荒漠化问题在引起各国科学家重视的同时,也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联合国多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荒漠化问题。1992年,国际社会聚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讨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一个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各级具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
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公约将“荒漠化”定义为“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据介绍,目前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它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也日益严峻。各国都已将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列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据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还有31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荒漠化治理的误区
关于治理荒漠化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治沙与沙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据介绍,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沙漠是含水沙漠,即在沙漠地表以下50公分以内,有5%的水分存在于土壤中,这些水分对于植物的种植和生长就足够了。
李京陆说,治理沙漠通常的手段是种树,但种树成功以后维护沙漠绿色的投资将会更大,甚至可能是个无底洞。这一点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却又是治沙的根本所在。这是因为治沙只能种灌木,而灌木的生长习性是不伐则亡,越伐越旺。
“种树实际上只是沙漠治理的开始,由于沙生植物这种生长的特性,每隔三四年的抚育才是沙漠生态保持的最根本的方法。”李说,如果种树成功却不进行定期抚育,沙漠终将还是沙漠。所以人们在进行荒漠化治理时常常碰到这样的困局,即种一片树,活一片树,生态恢复了一片,但十几年后又处在退化的状态,而这种退化的结果最终还是荒漠化。
以沙治沙
位于陕西榆林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之间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的乌审旗即位于毛乌素沙地的腹地,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各类风蚀沙化土地占了总面积的94.8%。治沙,是乌审旗人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
李京陆的公司就位于乌审旗,到2012年,他已经在内蒙古沙漠里摸爬滚打了9年。
这是一个以沙柳等沙生灌木平茬剩余物为原料进行生物质发电的热电厂,在获取生物质新能源的同时,捕集烟气CO2生产螺旋藻,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产业化治沙新模式,在治沙、绿电、富民、减排几方面发挥效应,打开了一条“以沙治沙”的永不枯竭的循环之路。
“沙区新能源利用的核心是治沙。”李京陆说,灌木自我繁殖快,一般3~5年就能形成灌丛,灌木更新复壮和自然修复能力强,灌丛每隔3~5年就需要平茬一次,平茬后生长更加茁壮旺盛。
“把治理沙漠、抚育灌木产生的大量剩余物用来发电,在环保和减排的前提下,是唯一能够解决治沙种树后不断产生的生态抚育投资问题的产业路径。这是一个治理沙漠、发展生物质能源、实现低碳减排的综合解决方案。”李京陆告诉《北京周报》。
基于这一分析,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项目于2008年11月建成投产,运行至今,平均每年向当地沙漠投入的平茬抚育治理资金达5000万元。与此同时,在毛乌素沙地上形成的生物质种植、管护、平茬、储运、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为社会提供了约8000个就业岗位,仅收购原料一项,每年就能为农牧民增收7000多万元。
李介绍说,在目前中国生物质发电电价补贴的额度下,沙区生物质发电运行最多只能做到持平或略有赢余。2010年至2011年,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项目采纳了捕集利用生物质烟气CO2生产螺旋藻获得效益的新发明。目前,项目投资已经完成,2012年7月份产品将上市,预计年销售收入3亿元,利润6000余万元。
“三碳经济”模式的启示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苏宗海不久前在《林业经济》杂志上撰文对毛乌素生物质热电生态项目进行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碳循环等的效益分析,认为“三碳经济”(即碳吸收、碳减排、碳捕集)产业治沙模式不仅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也是一种碳汇林业、低负碳经济与生态建设完美耦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他认为,此模式对中国含水沙漠的治理,实现“一举多赢”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增汇减排意义重大。
据介绍,该项目推动至今,累计投资5亿元人民币,已完成沙漠治理24,000公顷;生物质电厂装机容量3万千瓦,于2008年11月投产至今,发电逾2亿4千万度;发明并投资建成捕集烟气CO2生产螺旋藻年产600吨的一期项目,实现了治沙种树吸收CO2、电厂发电减排CO2、螺旋藻生产捕集CO2的产业链。
毛乌素项目被认为是一个探索产业改善人类环境、为人类提供最具健康价值食品的模式化项目,它揭示了沙漠资源化的价值,把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健康完整统一起来,并通过循环经济产业链获得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吕克•尼亚卡贾( Luc Gnacadja, Assistant Secretary, UN / Executive Secretary, UNCCD)在联合国召开的这次研讨会上,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希望毛乌素热电公司的成功实践能向有关非洲国家推广,成为全球最佳实践,为全球防治荒漠化提供可持续的途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