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透露:未来我国将建水质“预警会商”机制
近日,国务院批复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要求到2015年,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在总量控制上,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入河总量持续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较2010年削减9.7%;氨氮排放总量削减11.3%;重点流域总体水质由中度污染改善到轻度污染,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8个百分点。
据了解,我国重点流域主要涵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黄河中上游、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等流域,共涉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54个市(州、盟)以及1578个县(市、区、旗)。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规划》的编制小组成员涵盖了来自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住建部、农业部等多部门的专家,“从编制任务书到大纲出台,全程经过几大部委联合开会、研讨,各部门的想法和思路在《规划》中都有所体现。”参与《规划》编制的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水环境规划部一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本次《规划》从组织编制上来说,是历次规划中最完善的。
首建三级分区体系
“本次《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其三级分区体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环境规划院水环境规划部一名负责人表示,在治污模式上,《规划》首次突破了传统治污模式,建立了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即将重点流域划分为315个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各段不同水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和结构调整措施。
对此,《规划》筛选了骨干工程5998个,估算投资约3460亿元。并将采取6项不同措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河段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治理。
以松花江为例,松花江全流域将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行政区界划分为三个控制区。按照流域水系特征,统筹考虑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的对应关系,以水质断面为节点,全流域将被划分30个控制单元,其中,黑龙江控制区划分为16个控制单元,吉林省控制区划分为8个控制单元,内蒙古控制区划分为6个控制单元。
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具可达性
《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要提高到60%。这意味着,全国重点流域60%的水都可以作为饮用水。这一目标是否可达?
资料显示,2010年监测评价的3902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17.6万公里河流中,38.6%的河水水质劣于Ⅲ类;339个省界断面中,有48.7%的劣于Ⅲ类,直接威胁城乡饮水安全和人民身心健康。
“60%这个数据是经过多次测算得出的结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表示,根据目前的水质达标率的数据及预测可改善的水质断面情况,经测算水质的总体达标率略高于60%,因此,最终确定的水质达标率60%具有可达性。
《规划》制定的水污染防治具体目标包括:松花江流域总体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到良好;淮河在轻度污染基础上有所改善;海河重度污染程度有所缓解;辽河流域、黄河中上游由中度污染改善到轻度污染;太湖湖体维持轻度富营养化水平并有所减轻;巢湖湖体维持轻度富营养水平并有所减轻;滇池重度富营养化水平改善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力争达到轻度;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总体水质保持良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
在评估机制和考核方面,这名参与编制《规划》的负责人透露,除了沿用“十一五”期间的考核方式之外,未来还将建立“预警会商”机制,相比之前每年一次的考核,这种制度将在每月调度相关水域的水质达标情况,假如某省或某一流域水质情况不乐观,环保部将发布预警,并向相关省、部门通报情况,组织会商并给出有效改善水质的办法。
资金投入主要靠地方自筹
根据《规划》,针对初步确定的5998个骨干工程项目,估算投资3460亿元。项目类型涵盖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工业污染防治项目、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
“国家出一部分,主要还靠地方自筹。”参与编制《规划》的这名负责人表示,除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部分出资支持外,更主要的资金来源则是地方自筹。同时,支持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规划》明确了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家鼓励各类股权与创业投资机构、地方融资平台、大型企业集团等投资重点工程,探索环保设施融资租赁、污水处理设施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方式参与治理。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对本报记者表示,《规划》的出台体现了政府治理水污染的决心,这对管网、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污泥处置领域都明显利好。当然,如何将这种国家的重视直接落实到产业上,还需要相应的商业模式和支付体系来支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