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去工业化加速污染扩散
最新研究显示,随着北京、上海及珠江三角洲“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迁移特别是产业向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迁移,使得环境污染呈现扩散趋势。而这种趋势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明显。
![]() |
东部“去工业化”提速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2012年年会将于12日召开。《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拿到的年会报告称,“假如东部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是以污染产业向中西部的迁移为前提,则将对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并影响整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等专家提交的《东部发展转型中的环境战略与对策》报告认为,2000年后,北京、上海以及珠江三角洲三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均发生重要变化,第三产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报告以北京和上海为例,两个城市分别在1994年和1999年,第三产业就开始占有半壁江山。从区域整体看,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其次、第一产业最小的3-2-1格局。
自20世纪90年代起,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自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之后,其年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两位数。到2011年,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是2000年的4.5倍。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超过了8万元。
过去30年中,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2011年GDP总量为1.9万亿元人民币。从“十一五”开始,上海的工业结构就开始以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量为导向,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随着第二产业重要性的降低,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7.3%、42.1%和0.7%。
位于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模式与北京和上海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兴起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广东也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5.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出两个极端——去工业化和过度工业化。广州市就是去工业化的典型代表。深圳市也开始了去工业化进程,然而其他城市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
“黑色”产业向西部转移
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丁仲礼等专家所开展的“中国西部环境与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发现,就在东部主要省市“去工业化”的同时,西部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则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地方GDP的增长。
“由于存在东部地区‘黑色’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能性,西部地区绿色发展面临着解决过去环境问题和应对未来环境风险的双重挑战。”研究发现,2000至2011年间,西部地区工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3.90%增加至18.80%;中部六省工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9.10%增加至21.30%。
研究发现,目前西部发展主要依赖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单位GDP能耗为例,2011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最低的是东部地区的北京市和广东省,为80公斤/100元左右;而全国单位GDP能耗最高的是西部地区的宁夏和青海两省,分别为400公斤/100元和320公斤/100元左右,是北京和广东地区水平的5倍和4倍。
在整个西部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9倍,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水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8倍。
“中国西部环境与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课题组表示,此项研究并不是要限制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制定一条路线图指导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转变西部地区当前以牺牲环境和福祉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
据记者了解,国合会上述两个研究小组已建议国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该基金将被用于省级和地方层面的绿色发展及创新,鼓励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地方层面,基金则将主要用于对发展本地特色产业企业的直接经济补贴,以及用于以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相关活动和工程建设。
上述研究小组还建议国家实行“资源税归地方”的政策。研究组认为,这一资金应被用于国家和省级政府(合作或者配套)共同确定的绿色发展优先项目,这些项目应与省级绿色发展战略相一致,包括就业机会创造以及劳动力素质培训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