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污染跨区域治理困境待解
中国北方的主河道之一漳河上游去年12月31日发生苯胺泄露后,至今余波未了。位于下游河北省邯郸市的一个民间组织近日宣布向上游山西省长治市的一家排污企业提出索赔要求,事件平息仍需时日。
此次山西省长治境内发生的事故性污染,造成下游河北省邯郸市一度大面积停水,并波及河南省安阳等地,连最下游的山东省也紧急对水质进行了检测。这一危机凸显当前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缺乏省际有效协调联动,尤其在水污染跨区域治理方面存在不小漏洞。
“从4日晚间,我们不停给长治市环保局打电话发短信想了解情况,30多个电话找不到人。”邯郸市环保局局长刘景平说。一直到5日中午,长治市政府才派人来到山西、河北交界处的邯郸市涉县,与邯郸市政府工作人员见面通报情况。
参加那次见面的刘景平回忆说:“当时在场的长治方面负责同志向我们通报说,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一家企业发生苯胺泄漏,泄漏数量是1.5吨。”
而一天后,长治向外界通报了一次污染数据,称当时泄漏总量是38.7吨,但截留了30吨的苯胺,另有8.7吨苯胺排入浊漳河。“污染数据前后相差近6倍,这给下游应对处置工作带来很大被动。”刘景平说。
近年来,中国跨区域水污染事件屡屡发生,2012年2月,广西龙江河发生镉污染,使得沿岸及下游居民饮水安全遭到严重威胁。2011年3月,徒骇河上游河南濮阳发生污染,下游山东莘县大量小麦中毒。2012年8月,上游排污造成河北白洋淀水域内大量鱼虾死亡。
最近发生苯胺泄漏的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境内,流经河北、河南两省边界,汇入卫运河,是中国水事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
记者采访发现,为协调漳河管理,水利部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漳河上游管理局,对河段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依法协调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漳河水事纠纷。但一位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各省漳河水污染治理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管理局很难插手,对地方也没有约束性举措。
水利部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晓健认为,水污染很容易跨区域,因此协调联动机制必不可少,但在这之上又有一个属地管理的原则,河道流经的地方政府各有自己的处置权,因此导致在实际操作层面,尤其是涉及跨省域的突发水污染事件上,互相配合欠周全。
多位政府官员及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水污染跨区域协调机制,首先要河道流经区域达成共识,把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考虑,所有区域内的个体荣辱与共。其次要实现信息共享,尤其在涉及重大突发事件上,信息要随发生随通报,设置专职机构和工作人员互通有无。
“国家及各省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也不少,但其中不排除有监管单位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存在监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河北工程大学一位水利专家说。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一些大江大河的主河道频频被污染加剧了这种状况。前不久举行的中共十八大上,中共领导层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强音,要求各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展现了中国整治污染的决心。
一些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认为,水资源如何分配、水量调度如何分权、出现污染事故如何赔偿,亟待建立一个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使用、防范污染等的机制和手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