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亿元投入,太湖治理在路上
2007年夏季太湖蓝藻暴发,百万无锡市民恐慌性抢水的场景记忆犹新。五年过去了,700亿元投入治理有没有重现“太湖美”?记者近日走访蓝藻殇地一探究竟。
“葱绿”生活
“大嫂,青葱多少钱一斤?”
“一块五,运到无锡城能卖四块。”周铁镇沙塘港村9组村民杭建英,正蹲在一个引太湖水的小池塘洗葱。
“蓝藻还有么?”
“蓝藻历史上就有。那年天气闷热泛滥了,这几年政府铁腕治污,水质慢慢恢复了,不然也不敢用它洗葱。”66岁的杭早华接过话茬。
五年前太湖蓝藻暴发,临湖的周铁镇是重灾区。随后这里刮起“治太”劲风,大量化工企业关停,化工产业占镇经济比重由85%降至30%。
“除了削减污染源,周铁还大搞排污口封堵、污水纳管,对一时难以关停的企业,政府要求加大环保投入建污水处理厂。”村民们说。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朱铁军表示,五年来,全省累计关闭化工企业4千余家,取缔、迁移畜禽养殖近两千处。省里每年拿出20亿元专项引导资金,地方新增财力10%至20%用于“治太”,全社会共投资700亿元。
环保部监测情况显示:太湖水质稳中趋好。湖体由中度富营养状态进入轻度富营养状态,总体水质Ⅳ类。
“河长制”
五年来,绿色政绩观在太湖流域生根发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治太’中我们创新经济杠杆,提高排污收税标准,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绿色信贷、环境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朱铁军说。
除了生态补偿,“河长制”是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词。
“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常州市武进区环保局长张龙说。武进地处太湖上游水网密布,从区长到镇长分别是大小河流的河长。
“现在群众生态观念强了,哪条河黑了臭了,立马给环保局打电话。我们立即联系河长,及时查明原因并解决问题。”张龙说。
党政领导担任河长,推动力超过部门,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落到了实处。
“手心”与“手背”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作为天然水库、黄浦江之源,太湖对流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这颗“江南明珠”何时碧波重现?
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江苏百千河长的心声。
五年来太湖没再大面积暴发蓝藻。
成绩不少,挑战更大:太湖流域人口众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负荷依然很大,湖体藻型生境很难短时间内改变。
“从环保干部到党政干部,我认识到发展与环保如同‘手心’与‘手背’,不可偏废。经济搞不好老百姓不答应。没有蓝天绿水,老百姓也不答应!”从常州市环保局长调任武进区委书记,周斌对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其他“四位”体会更深。
“环保和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发展离不开环保,不能整天戴着面具生活。同时,环保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上项目时,污染不可控的再赚钱也不能上。”周斌说。
记者看到一份武进区《关于2012年镇目标考核奖励的意见》。满分100分,人均GDP占4分,而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占17分。
西太湖沿岸,鱼市生意不错。“草鱼、黄鳝、银鱼、蟹……都是太湖产的,可新鲜呢。”充满希望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