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霾污染“联防联控”还需科研和机制联动
面对流动的大气,显然不可能关起门来治污。连日雾霾,让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迅速成了热词——“联防联控”还需科研和机制联动
刚刚过去的、几十年来雾霾最多的一月,让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迅速成为一个热词。
北京人知道了,北京24.5%的污染不是本地贡献的;上海人也明白了,有20%的PM2.5来自外省……面对流动的大气,既然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区域污染“联防联控”便成了不二的选择。
如何让这个热词落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的观点是:需要加强对长效机制的研究。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则表示:联防联控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并据此制定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方案和主要措施。“由于联合组织方式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科学和政策研究,使得区域联防联控的实施难度非常大。”这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的观点。
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并不是全新的招数。“其实,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都有成功经验,但那时是短期控制,长效机制如何建立,还需深入研究。”郝吉明说。
柴发合赞同郝吉明的看法。他说,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必须有科学研究的基础,就是要把京津冀等整个区域大气污染排放量及分布搞清楚,进而把各种污染源不同排放量的时空变化搞清楚;此外,各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强度有多大、彼此间的输送关系等都需弄得明白。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能尽快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方案和主要措施。“目前,在上述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研究,但还很不够。”柴发合说。
柴发合等呼吁,国家应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力度,使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更合理、有效。
在北京市第三个雾霾天气过程结束的第二天,2013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召开。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强调,在京津冀、长三角等跨省区域,考虑成立由环保部牵头,相关部门与区域内各省级政府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珠三角等省内城市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由省政府统筹协调。
“联防联控应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评估、统一评价和统一监管。”柴发合说,统一评估是指评估监测情况、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还有污染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等;原来环境监管以地方为主,如果区域要协作,就要从区域层面上来进行统一监测、评价和监管。
王跃思的建议则是,根据区域总量控制与总量分配原则,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管理。因控制排放可相对有效地改善当地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发达城市应担更大责任,这包括做出本地减排努力、承担其他地区部分减排成本等。
对于联防联控,法律法规层面也将有所突破。据悉,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案正在草拟中,该草案提出建立区域联防制度,压缩燃煤和机动车排污量。而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更被称为史上最严厉、最细致的控污法规。
柴发合介绍说,此次《大气法》修订主要包括几方面:强化了燃煤、机动车排放等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并制定短期高强度污染相关应急方案,建立分解到工业企业的达标规划等倒逼机制。
另外,《大气法》将落实法律责任,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对违法、违规的排污加大惩罚力度;要求火电厂现在脱硫、脱硝,未来脱汞,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将PM2.5纳入该法适用范围;建立公益代理机制,选取民众代表监督排污问题、提起污染诉讼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