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破解“重地上轻地下”顽疾

更新时间:2013-10-30 08:5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阅读:1429 网友评论0

前不久,强台风“菲特”重创浙江,余姚70%地区被淹,长达一周之后积水才退去。去年是北京,今年是浙江,明年又会是哪个地方遭遇大水围城的窘境?

在城市频繁内涝的背景下,备受关注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简称《条例》)近日出台,并将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在城镇化进程提速的同时,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短板如何补齐?城市内涝难题能否找到答案?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

——— 清理欠账 ———

首次为下水道立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地下基础设施陈旧,管网建设标准低,且长期投入不足。城镇排涝能力以及排水与污水处理方面的建设,远远跟不上城镇快速扩张的步伐。”谢映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来频繁闯入公众视野的城市内涝问题,以及引发全民思考的井盖伤人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企业、餐饮行业、医疗机构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管网,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公共安全。污水处理厂运营也不规范,污水污泥处理处置达标率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这些都让原本脆弱的地下基础设施雪上加霜。

“《条例》的出台很及时、很有必要,意味着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纳入法治轨道。不仅有全局规划,也有细节要求,操作性比较强。”谢映霞评价道,政府部门的法定职责和排水户主体的法律责任从此有了明确规定。

《条例》指出,从事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要排放污水,必须取得许可证,并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对于未取得许可证的排污者,将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并补办许可,可处50万元以下罚款。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教授李宇军向媒体透露,《条例》最大的亮点,就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把排水和污水处理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考虑,列入了民生范畴,进一步凸显了它们的地位和重要性。这与以往单从专业规划、行业管理来做文章是不同的思路和理念。

——— 防止内涝 ———

新规明确地方政府责任

看不见的地下排水工程,检验着城市的良心。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曾对全国300多个城市进行过调查,发现其中有200多个城市出现过内涝情况,而且这一现象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值得反思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地上的建筑越来越漂亮。与此同时,混凝土、花岗岩、沥青等不透水材料大面积覆盖,地面硬化越来越多,本来可以通过绿地、农田、水塘渗入地下的降水,都变成了地面的径流,只能依靠管网、河道来排出。

“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重建设、轻管理、轻规划。几次暴雨后城市内涝的状况已经非常清晰地摆在大家面前,这实际上是给我们提了个醒,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可能才刚刚开始。”在谢映霞看来,当我们把排涝的希望寄托于严重滞后的地下排水系统时,城市内涝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针对城市内涝灾害问题,一系列措施从制度层面求解城市内涝难题。《条例》规定,易发生内涝的城市、镇编制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此外,地方政府要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内涝防治预警、会商、联动机制,并加强易涝点治理……

“这些条款现实针对性很强,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并加大了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谢映霞说,《条例》还进一步严格了内涝防治责任,强化了政府监管,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依法做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雨污分流 ———

防污与资源综合利用并重

《条例》坚持防治城镇水污染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并重,要求新区建设应当实行雨水、污水分流,雨污合流地区应当结合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要求,进行改造。在雨污分流地区,不得将污水排入雨水管网。

对此,业界专家颇为认可,认为对雨水和污水排放行为加强管理,是确保排水通畅、设施安全和城镇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城镇污水达标排放、防治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过去对雨水并没有要求,雨水是可以自然排放的,但污水一定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谢映霞解释说,《条例》一再强调尊重自然、科学规划。雨污分流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在实行,老城区要逐步改造,这表明了国家污水治理与资源利用的明晰思路。此外,《条例》还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增加绿地、砂石地面、

可渗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对雨水的滞渗能力。

到2015年内,北京市将修建89个地下蓄水池,重点解决下凹式立交桥排水问题,并采用流域断面法检测水质污染情况。“在积水路面建立蓄水池,不仅能解决低洼地区的排水问题,而且雨水下渗处理后还能进行循环利用。”谢映霞说。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缺水问题日益凸显,而再生水供应量大、成本低,有助于缓解缺水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再生水利用率应达到20%以上。然而,截至2011年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仅为7.94%,甚至比2010年还低。

“《条例》对再生水的使用也做出了明确规定,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规定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谢映霞称,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今后将优先使用再生水,这将从国家层面推动再生水的科学合理使用。

——— 维护设施 ———

杜绝井盖伤人悲剧上演

时间倒回至今年3月,长沙女孩杨丽君不慎落入无井盖的下水道。人们的搜救和祈祷却未能唤回年轻的生命。不少人在问:下水道为何无盖?

针对行人被窨井“吞没”等困扰中国多地的“顽疾”,《条例》也开出了“良方”。“《条例》将井盖如何管理、防止行人跌落等问题都纳入其中,可见考虑得很是细致、周全。”谢映霞分析说,因井盖缺失而导致的伤人事件时有耳闻,有些井盖缺失是自然因素,比如雨势过大,在压力骤大的情况下井盖被顶了出来;而有些井盖缺失则是人为因素——有人专偷井盖卖钱。

针对井盖易丢失的现象,《条例》特别规定,排水管网窨井盖应当具备防坠落和防盗窃功能,满足结构强度要求,以此杜绝井盖伤人悲剧的上演。

此外,《条例》还出台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因巡查、维护不到位,导致窨井盖丢失、损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将根据不同情况被警告、罚款、承担赔偿责任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个城市不是建设起来就能正常运行的,它需要管理更需要科学规划。”谢映霞说,这就像我们买一辆车,使用的同时要保养并且不断维护。地下基础设施也是同样的道理,城市建设需要软硬兼施、表里兼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破解“重地上轻地下”顽疾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