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河能不能治好,大家直接看
经过广州市“两会”讨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17处修改,其中两处与治水有关,包括增加了“开展对已整治河涌的复查和治理”的说法。据了解,石井河和广州西北部7河涌已开始招标进行后续治理的前期勘察,而其后治理工程投资将超70亿元。
日前,市水务局局长丁强回应南都民间提案《全面总结亚运治水工程,尽快启动广州水污染状况和改善方法研究》时,向记者表示,已对此前治水思路进行了反思,并解释了石井河“体检”复查、再治理的思路:先用铺设浅层渠箱的办法为主涌和3条大支涌截污,其他60多条小支涌随后按分类慢慢治理。
上周闭幕的广州市“两会”上,经过人大代表的讨论、建议,市长陈建华对大会初期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17处修改,其中与治水、治污相关的有两条。
原有的“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之前,增加了一句“开展对已整治河涌的复查和治理”;“广州北江引水等工程建设”之后增加了“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句。
石井河和西北7条涌已开始招标
据了解,去年以来,在日常的河涌巡查基础上,广州市水务部门已开始对部分河涌的整治效果进行复查或重新“体检”,已公开招标的就有石井河和广州西北部7条河涌。
去年11月,水务局发布相关招标公告,拟用一年时间全面摸查石井河流域污染源情况、水质现状,并给出水质保护办法。
此外,对西北部流溪河(白云段)、花地河、珠江西航道以及白海面涌等7条河涌,广州也在1月初发布相关招标公告,要按照“旱季污水100%截流,雨季溢流污染削减70%”的目标,复核流域污水治理现状,编制污水治理总体设计方案。
除了河涌,广州还欲投140万元,花两年时间调查30座水库和人工湖的藻类及富营养化现状。
为何复查?河涌周边一直在变化
石井河“体检”的消息发布后,一直关注广州治水进程的中山大学教授柳絮曾撰文质疑:石井河整治14年,如今才来搞情况摸查?
对此,市水务局局长丁强说,污染源的调查和摸排本身就是做截污工程第一步,是做设计的一个前提。
与亚运治水只隔两三年,为什么要重新调查一轮?“两三年之后变化就会很大了,有一些会减少,有一些会新增。现在做普查是为了心里有个底,我们也会用以前的成果作为参照”,丁强说,新一轮的复查,将会更加细致和系统。
不仅是复查,丁强说,对此前治水思路的反思也早已开始。比如雨污分流,雨污分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做,在新一轮的治水规划里已经“做了调整”。此前提出全市的老城区都要雨污分流,实际上要因地制宜,不一定全市推开。
而包含了新思路的“新一轮治水规划”,现在正在编制,初级成果可能马上就出来了。
再投74亿元治理
去年下半年以来,市水务部分发布的相关招标公告显示,与复查同步的是,一些河涌的新一轮治理也已拉开帷幕,已开始前期招标的8个项目,其投资总额超74亿元。
走得最快的是石井河。去年5月,广州公布全市深隧规划时,石井河就被列入其中,但因地质条件不适合而将深层隧道改为浅层渠箱。
去年10月,市水务局开始为这些浅层渠箱的铺设项目进行相关招标,项目拟投30亿元,分两个标段,一个是上游的均禾涌、夏茅涌,一个是干流石井河和新市涌。加上此前招标的两个较小规模的截污完善工程,新一轮石井河整治将投入35亿元以上。
此外,流溪河(白云段)、花地河、珠江西航道以及白海面涌、牛肚湾涌、沙坑涌、江高截洪渠等7条已经招标进行“复查”的河涌,其前期咨询服务、勘察设计招标公告显示,它们的后续治理工程的估算总投资加起来,将达到39亿元。
再投大笔钱治水,到底能不能起效?“这不是砸多少钱的问题,你说给500个亿让珠江水马上变清那也是不可能的,谁都知道污染容易,治理起来很难,治理的时间肯定远远超过污染的时间”,丁强说。
石井河先治主涌和三条大支涌
石井河曾是亚运治水中的明星工程,但由于截污不彻底,2012年下半年后水质开始反弹。新一轮要怎么治?
丁强画图解说,石井河除了主涌,还有夏茅、新市、均禾三条水量较大的支涌,现状是,河边埋有一根截污管,支涌口设有一个临时截涌闸,但管径不够大,晴天截污也截不住,更别说雨天还要开闸。
针对这个情况,设计在三条主涌边埋浅层渠箱,晴天可以溢流到其中,雨天开闸时,按容量,初雨的水大概可以调60万立方米到其中,再送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这样可以保证石井河的三条主涌基本没有污染物进来。
但这并不能解决石井河的全部问题。一方面,丁强担心,石井河“要达到五类水标准也不易,如果来水是劣五类,那石井河水质也难以达到五类标准,何况河涌里还有很多沉积物”。
更要紧的是,除了主涌,支涌还有60多条,“要是每一条都截完,我估计需要很长时间。有些河涌存在拆迁难的问题,有些存在违章的问题,并不是有钱就能够拆,还要研究政策公平性”。
那这些支涌的黑臭怎样解决?他介绍,按轻重缓急分类治理。宽的支涌先进行截污整治,窄的支涌就“渠箱化”,即盖上“盖子”。中等宽度的,根据实际情况看是要截污还是顺着涌去埋。
“争取做一条成一条”
此前,一名匿名退休干部参与提出了南都关于治水的民间提案,质疑广州治水25年,却一直没有对污染状况进行系统研究。
对此说法,丁强并不认同,“怎么可能治水这么多年都没系统研究过呢?你们说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没有把实际情况或者是研究成果拿出来”。
丁强将目前的治水思路称为“以流域为体系,以河涌为单位”。以前,虽划有几大片区,但片区体系建完,河涌水可能没有改善。这其中,有建设时序带来的问题,有违章排污没控制住的问题,“我们(的排污管道)有时候是绕着河涌走的,但人家觉得河涌最近,就排进去了”。
要查清一个片区的问题,“有较大难度”。“比如,看河涌的时候发现,晴天的时候雨水管里怎么会有水呢?可能是有两户人家在用洗衣机,要去查,你说查的难度有多大?”
所以,丁强主张化繁为简,一个是截污,“城市就是这个样子,首先必须要截污,那就按着河涌去截污,确保污水进不到河涌去。河涌旁边必须要有截污管,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另一个原则就是,提高截污标准。
“其实真正来说也就是不仅截住生活污水,还要考虑消除初雨和溢流污染,一条河涌一条河涌做。我也不说多,做几条成几条就行,两三年之后我们再看。看看我们做的思路对不对。等我们把东濠涌做完,还有一个马涌,还有一条石井河,我们做一条成一条的时候,大家直接看,”丁强说。
而对于此前民间提案人建议的“全市统筹考虑”的思路,丁强认为,现在“一条一条截(污)”的思路和他们的建议并不冲突,“我们要保护珠江,就必须让水在进入珠江之前要干净处理,这就是系统的观点。把每一条都治好了,整个系统肯定就好了”。
我也不说多,做几条成几条就行,两三年之后我们再看。看看我们做的思路对不对。等我们把东濠涌做完,还有一个马涌,还有一条石井河,我们做一条成一条的时候,大家直接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