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联环境商会:设千亿基金推第三方治污
政府财政直接补贴,推动了污水处理、脱硫脱硝等企业的发展,然而,财政补贴额度的不断加码,并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效果。
3月2日,在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举办的环保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主办方发布《环境商会“两会”提案材料汇编》,提出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设立千亿基金用于清洁空气和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在见面会上表示,第三方治理应由政府来推动政策加码,但是,不应该再加大财政补贴。
建议设立清洁水、空气基金/
此次,环境商会的“两会”提案主要包括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市政公用事业PPP机制进展及建议等内容。
实际上,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据了解,在国际上,工业减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企业以合同的形式,通过付费将产生的污染交由专业化环保公司治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排污成本,也能降低政府的监管执法成本。
环境商会认为,大力推行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模式,确立“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新思路,正当其时且势在必行。
在切实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中,环境商会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政府制定工业污染治理门槛价格、引入第三方中介支付机构、实行负面清单制度。
其中,在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部分,建议国家从排污收费、专项污染治理资金、国有资产拍卖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每个基金分别500亿元规模。采取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将优先贷款给实施第三方治理的排污企业或环保企业。
不过,桑德集团董事长、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表示,500亿元肯定是不够的,只是起到政府财政引导作用,环境治理工作越往后越难,需要有顶层的资金支持。
不应再继续加大财政补贴/
第三方治理,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并不陌生。2007年,我国率先在燃煤电厂烟气的脱硫领域提出特许经营的模式,这也被业界认为是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尝试。
据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介绍,“国家从2007年开始对发电企业的脱硫采取特殊经营的方式,实际上是非常典型的第三方治理,但是,现在推进得非常难。在试点之后,没有再真正有效推行起来。”
推行的难度大,主要还是来自于排污企业的自身意愿不强。因为,按照国家对火电企业发电的补贴政策,火电企业一旦交由环保企业负责其烟气的脱硫工作,脱硫电价补贴的收入将不复存在。
很明显,这部分的补贴规模对于火电企业而言不容小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前几年煤炭价格较高的时候,一些火电企业就是通过偷排来骗取国家补贴,实现盈利的。
据了解,目前脱硫电价的补助是0.015元/千瓦时,但是,无法满足脱硫成本的声音在业界从未中断。
对此,张开元表示,通过这么多年的经验看,0.015元/千瓦时的脱硫电价补贴,除在西南地区外,在其他地区总的来讲是够的,专业环保的公司进行运营还有一定合理的利润空间。
“我们不建议再继续加大补贴,进一步增加社会负担。”张开元说。
推动第三方治理面临困境/
环境商会表示,我国工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以上,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另据201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全国18个重点流域工业园区调查结果,有2个国家级、7个省级工业园区,或紧邻重点流域或位于人口集中区,100%有水污染问题,78%涉及大气污染,17%存在固体废弃物污染。13个工业园区涉嫌污水直排江湖。
在这18家工业园区中,具备污染治理设施的有13家,占70%以上。但这些污染治理设施或闲置不用或间歇运行,形同虚设,完全实现不了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
实际上,从近期环保部组织的暗访、突击检查的结果来看,脱硫设施不运行的环境违法问题比较普遍。
从理论上来说,独立运营、自负盈亏并对企业排污直接负责的环保企业第三方治理模式,对于解决企业违规排污问题具有很好的作用。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除了在火电企业、化工企业等少数行业,其他行业的第三方治理推进难度很大。
文一波解释,化工行业的污染比较严重,包括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其在环保上面的风险远远大于在生产上的风险,过去不愿意第三方治理,是因为国家环境监管比较松,现在愿意,是企业意识到一旦国家监管、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会得不偿失。
“第三方治理进展不大,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监管不严,处罚太轻,(违规排污)还应该追究刑事责任。”文一波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