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灵:完善政策法规是环保工作根本保障
已有的法律法规要抓紧修订,没有的要赶紧出台。完善的政策法规是环境保护工作最根本的保障。
“前几年,暴露比较突出的是水污染,比如三河三湖的问题,但并没有受到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说,“那时环保还在宣传呼吁阶段。说得多,做得少。”
潘碧灵说,现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出现,让公众知道环境保护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感受到了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加以重视和治理,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了高度关注阶段。
“现在说得少,做得比较多了。”潘碧灵说,但还不够,还要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即高度重视阶段——说得多,做得也多。
潘碧灵强调,现在环境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应抓住这轮改革的契机,让生态环境保护在政策法规方面获得改革红利。
“已有的法律法规要抓紧修订,没有的要赶紧出台。完善的政策法规是环境保护工作最根本的保障。”潘碧灵说。
除了政策法规红利,潘碧灵认为获得更多改革带来的经济红利,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
潘碧灵认为,现阶段投入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瓶颈。
“环保投入近几年虽然绝对数不断增加,但相对来说,整个环保投入是下降的。”潘碧灵表示,前些年财政环保投入增幅比较大,每年增长都高于财政支出增长,但最近两年是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
据潘碧灵介绍,根据国外经验,要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每年环保投入至少要占到GDP的3%。按这个比例计算,今年环保投入至少要达到1.8万亿以上,而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的环保投入只有2100多亿。“而且这是整个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包括环保、发改、林业等部门。”
“而地方投入不可能超过中央财政投入,即使按照1:1的比例算,也就4000亿。”潘碧灵说,“再加上企业、社会投入,估计也就8000~10000亿元。这只有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所需资金的一半。”
财政报告显示,2012年开始,国家教育投入占GDP达到了4%,2013年科技投入占到2%,而且科教主要靠各级政府投入,特别是教肓。相比之下,环保投入企业占比不少。潘碧灵希望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至少能像科技一样,提高到2%。
借改革东风理顺体制机制,潘碧灵认为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应该获得的红利,他用了“千载难逢”这个词来形容。
“中央正在大力推动新一轮改革,加上现在环境问题集中爆发,这个时候要争取体制机制改革。看准的马上就改,没看准的要积极探索。”潘碧灵表示,这是中国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把大的问题解决好了,就能迎来生态环境保护的拐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