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着急用雾霾拉动经济
曾有人戏谑,雾霾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也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一场漫长的全民有关PM2.5的科普活动中,很多人开始认识并使用“霾”这个字;在一场与雾霾正面冲突中,小到口罩这种快速消费品,大到空气净化器这种耐耗品,相关产品的销量节节走高。
而今,规模更大的“雾霾经济”项目正酝酿上马。可是,有些内容颇有些“拆东墙补西墙”,转移污染源的味道,笔者倒是认为,在经济增速乏力的情况下,千万别着急用雾霾拉动经济增长。
《瞭望东方周刊》用这样一段话描述雾霾问题的严峻性,“当雾霾让人们的呼吸变得迟疑沉重,它已不仅仅是个环保问题、技术问题、科学问题,而是当下中国最大的政治。”
2014年1月18日上午,《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提交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降低PM2.5首次纳入立法。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说,北京市实施垃圾、污水三年行动计划,要投入848亿元。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压减燃煤使用量,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无疑是北京市治霾路线图中首要的基本战略。
从外围来看,为了加强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供应力度,一些新的工程投入正在不断加码。眼下,北京正在开工建设陕京四线、大唐煤制气(密云—李桥段)工程,增加北部供气通道。
“发展特高压和核电,可以解决治理雾霾的困局”,这是从刚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传递出来的信息。无论是特高压,还是内陆核电,与治理雾霾有何关系?前者给出的关联是远距离特高压可以通过“远方输电”来减少东部、中部地区的火电厂布局,以减少污染排放;而后者给出的关联是可以改善和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而且不存在安全问题。
不过,特高压一定减少了污染源吗?其实不然,特高压采取的远距离输电只是将污染从A地转到B地,从总量看污染没有实质改变,另外,特高压交流的线损、网损一直争议不断。
即便不建立特高压电站,西部省份也难以在雾霾中独善其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审慎地预言,空气污染问题会变成常态,三五年之内,污染面积越来越大;未来5年、10年,每年必定还会出现大范围的雾霾污染。也就是说,如果匆忙上马特高压项目,那么,就将西部省份遭遇“十面埋伏”的时间提前了几年,同时污染加重了数倍。
至于内陆核电,方案也并非完善可行。在新能源的替代上,内陆核电的安全性备受争议,而且核废料的处理也是难题。
特高压和内陆核电的发展,包括北京治理雾霾预计投入的7600亿元,并非一定要就此按下“暂停”键甚至“停止”键,只是,所有准备上马的项目,不一定要搭乘雾霾这个顺风车,应当从长计议,不要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