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生态红线 严惩违法排污
记者日前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环保局获悉,大理州采取对违法排污单位进行立案查处、划定3条洱海保护生态红线等措施,不断增强洱海保护治理实效,确保洱海水质稳中有升。
蓝藻聚集敲响警钟,专项整治控制污染
据悉, 由于洱海流域气温高、蒸发量大,入湖水质尚未根本好转,洱海水体长时间未得到有效循环转换,加之环洱海餐饮住宿产生的污水、垃圾剧增等原因,2013年9月、10月,洱海两次出现短时蓝藻大面积聚集,属近几年最为突出的年份,给洱海保护治理敲响了警钟。
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服务业综合整治、建设和完善治污设施、污染物清除等应对措施,遏制蓝藻大面积发生的趋势,保护洱海一泓清水。
在开展以双廊为重点的环洱海餐饮、客栈等服务业综合整治中,拆除封堵135家经营户设置的违法排污口以及中和溪、莫残溪沿岸56个违法排污口,排查违法占滩行为141起并实施整改和强制拆除52起,对14家违法排污单位进行了立案调查,并将依法进行处罚;加快流域重点集镇、村落污水、垃圾和畜禽粪便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完成了41.4公里入湖河道和11个湖湾死亡水草、沉积淤泥等污染物清除;开展洱海蓝藻水华高风险期监测,邀请国内知名湖泊治理专家对洱海蓝藻大规模聚集的原因、情势及今后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研判;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问题,通报相关工作动态;召开洱海流域保护暨“2333”行动计划推进大会,制定出台《2014年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意见》,统筹部署保护治理工作。
经过大理州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洱海沿湖污染源得到严格控制和治理,水体蓝藻大面积发生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3年,洱海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其中有5个月达到Ⅱ类,与2011年持平,与2012年相比,Ⅱ类水质月份减少两个月,Ⅲ类水质月份增加两个月。
从严从重惩处违法排污单位和个人
当前,洱海保护治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理州将通过重点抓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确保洱海水质稳中有升。
一是按照“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依山就势、有缝闭合”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环洱海截污管网,2014年将启动实施洱河北路综合管网建设。
二是划定3条洱海保护生态红线。即洱海1966米(85高程)界桩线,界桩外延15米的湖滨带保护范围线,洱海西岸界桩外延100米的禁建线。
三是坚决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违法经营的环湖客栈、餐馆等进行停业整顿;制定规划,合理布局旅游接待设施,并配套完善的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置设施;实行环湖旅游接待设施“门前三包”制度和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收费制度;继续深入开展洱海流域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依法从严从重惩处向洱海违法排污的单位和个人。
四是制定出台苍山十八溪取水用水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海西片区统筹取水供水工程,年内重点完成中和溪、白鹤溪和茫涌溪整治,确保优质低温水进入洱海。
五是继续以洱海源头、上关和环洱海3个片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流域万亩湿地建设。
六是在洱海流域推广使用有机肥,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洱海流域建设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七是采取倒逼机制,建立全流域水质监测体系,严格考评。切实落实流域两县(市)的主体责任和17个乡镇的直接责任,加强洱海29条重点入湖河流水环境目标考核;建立以洱海和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治污措施落实、建成环保设施运行及资金投入到位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严格责任人风险金抵押,实行重奖重惩。
八是继续加强洱海蓝藻生长和暴发规律的研判,积极与中国环科院推进“州院”战略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筹建“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加快流域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采用遥感手段实时监控藻类状况,探索研究全年封湖禁渔,集中开展死亡水草打捞,购置除藻船等设施设备,提高洱海应急处置能力。
九是切实加强建成设施运行管理,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同时逐步提高环湖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标准。
十是在全流域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启动“保护洱海全民参与——摒弃不文明行为”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洱海保护、积极主动参与洱海保护的良好氛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