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污染恐慌——日本前车之鉴明确中国前进道路
几公里外雾蒙蒙的,东京塔不见踪影。
现在的东京虽然蓝天一片清澈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1960年代,东京也曾和现在的中国一样,被雾 霾“宠幸”过。
“64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东京的空 气污染状况与2008北京奥运会 时的北京差不多 。我们也希望象东京一样找回蓝天”。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方力这样说道。
中国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不是中国的特 色 。日本也是过来人 。 在几周内造成1.2万人 死亡 的 伦 敦“黑雾事件”的原因,就是典型的燃烧煤炭引发的空气污染事件 。
历史已经证明,经济快速发展时,发展的弊端基本上都会以环境污染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唤回蓝天,日本也曾耗费了漫长的时间。
日本也曾经济第一环境第二
日本的公害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著名的“足尾铜山矿毒事件”,但引发国民关注的,还是到了工厂 排放废气和废水激增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后。
当时的日本就像现在的中国,把发展经济看的比环境更重。日本扬名世界的制造业也曾公开扬言:“采取环 保措施,会输掉成本竞争力。”
而日本政府之所以能对治理环境动真格,契机应该是以迅猛之势传遍全国 的反公害市民运动。从1967年开 始,“新潟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痛痛病”、 “熊本水俣病”等公害诉讼接连涌现,被 告企业纷纷败诉。
从60年 代后期公害 问题显现之后 ,在后来的20年间,日本 的工厂都在为污染对策而奔走。额 在那之后的另外20年,治理的对象又逐渐转向了随着城镇化发展增加的汽车排放尾气,以及气候变暖。
再来看中 国。在经历优先发展经济的时代之后,以2006年锃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为起点,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治理环境问题。
中央政府制定出了使SO2(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 并且把减排目标详细分配 给练 了各个省、市乃至发电站等企业。
减排目标的完成度成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人事考评的项目,倘若 达不成目标,甚至会影响到官员 仕途。铆
国民意识的转变也促进了制度的完善。在2011年出现的PM2.5热议的带动下,关注环保的人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如今,通过智能手机的应用查看空气污染指数早已普及,环境污染成为了直接关系到自己生活的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随着SNS(社交网站)快速普及,政府掩盖负面消息的难度增大。崛起 的网络舆论使政府受到了更加严格的监督。
尽管如此,对于幅员辽阔、人口超过13亿的中国来说,方向的转换要具体体现到行动上还需要一些时间。即便是日本,到今天 这 一步也历经了近 40年的时光。要求中国立竿见影可以说是强人所难。
也有看法认为,要想改善环境,“只要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即可”,但是,在贫富差距依然诏悬殊的情况下,让中国“不鸢要再富了”不是办法。
那么,日本有没有可以 做的事情呢?
污染的一部分也有日本的责任
日本可以做的,比方说提供环境行政管理经验。但一位日本地方政府的官员透露说:“中国政府已经学到了 日本的所有经验。现在需 要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措施。”
以北京市和东京都于2013年10月举行的讨论会为例。讨论会的主题是柴油车的排放限制,但他们希望了解的,并 不是限制本身。
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具体实施的做法。东京都先于国家,自行实施了限制,在此之后,东京都是如何带动千叶县、神奈川县等周边三县,扩大实施范围的?
在现在中日冰冷的关系之下,日本政府笼罩在“现在不便做帮助中国发展经济的国际协作”氛围之中。但是,帮助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受益的不只是中国。其中还隐藏着让变凉的中日经济交往转暖,甚至隐含着稳定外交的可能性。
其实,中国政府的不少官员都表示,在中日关系之中,“唯有环境问题可以另说”。中方有明确的 需求,日本企业也能从中获得商机。
在此之前,日本企业在中国开展环境业务的历史绝对算不上成功。闺面对成本竞争力占优的中国企业,日本企业在很多领域上都一败涂地。但现在,风向要变了。
理由是今后,中国的环境限制将会愈发严格。日中环境协力支援中心社长大野木升司认为,“中国企业的技 术将会渐渐跟不上限制的要求”。
这样迹象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以北京市针对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为例。这项标准十分严格,污 水必须净化到与河流相 同或更高的洁净度之后才可排放。其中包含通过排放净化水,改善污染河流水质的 想法。就目前而言,恐怕还没有哪个中国企业拥有这种高水平的处理技术。
但是,不能把中国的环境问题单纯看成是一个商机。
按照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地区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大原利真的估算,“困 扰中国的空气污染物之一的NOx(氮氧化物)有5%最终用于日本的消费”。
样一个例子,日本销售的狗粮中会添加“维生素K3”。中国生产的维生素K3在全世界占有 相当大的比例。而人工合成的制造 现场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环境问题是“人类公敌”
作为世界工厂壮 大起来的中国一方面制造了污染,一方面也支撑着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日本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事不关己。也不是一味指责来自中国的跨境污染就可以解决。日本需要认识到,对于中国的污染,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
在东西冷战即将结束的1980年代末,当时的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曾把地球的环境问题称为“人 类公敌”。在那个经济交流和外交都陷入僵局的时代,“环境”成为 了推动东西对话的一个主题。
这样的格局同样适用于现代。中日领导人会谈虽然难以实现绋, 但在2013年的春天,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顺利召开。对话的窗口依然敞开。
现在,日本或许也应该以环境为轴心,重新建立良好的中日关系。毕竟扰乱民 众日常生活、威胁健康的环境污染是超越了外交和经济问题的、人类共同的课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