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污染企业外迁可行吗?
时下,人口过亿的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我国的“一号工程”。怎样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实在是太难了。
先说北京,作为首都,为治理污染,早已有所行动。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有近200家化工、焦化和炼钢厂迁出首都。但时至今日,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环境资源承载极限,由此导致城市运转压力空前,功能疏解任务突出。举目四望,京城能有几天是蓝天白云?再说河北,虽毗邻京津,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低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甚至导致了“环首都贫困带”现象的发生。近年来,河北关停了多少污染排放企业,壮士断腕,令人感佩。天津自然不甘落后,生态举措在此不赘述。
然而,尽管如此,今日之京津冀,忙了半天,污染依旧。4月11日,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调查显示,京津冀大气污染依然严重,燃煤、机动车和工业等是主要污染因素。其中,北京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最明显;天津工业污染最严重;河北燃煤影响最严重。在空气污染物中,PM2.5是首要污染物。从全国看,京津冀空气“超标天”居首,平均一个月超标天数比例达65.7%,远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
显然,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难点在于目前的“极化现象”:虽然中国的地区发展很不均衡,但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而非不同省份之间,譬如,同为东部三大都市圈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他们与中、西部地区固然存在很明显的发展级差,但无论处于何种发展水平的经济区域,其内部差异,均远远小于京津冀地区的“极化现象”。
归根结底,京津冀地区的“极化现象”,源自于想当年权力对资源的不当支配。可如今,靠权力切割来实现资源再分配,近乎“天方夜谭”。都是省级地区,谁必须听谁的?因此,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不可能仅仅靠污染企业外迁解决问题。北京周边一些地方领导,已明确提出北京不要的污染企业,他们也不会要。难道把污染企业迁到京津冀以外去吗?都是华夏大地,都要绿水青山,迁哪儿也不合适。
所以,面对窘境,应当成立中央协调机构,搞好顶层设计,对京津冀加强一体化领导协调。三地只有真正按照中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联防联控,从根本上彻底治理污染,共同实现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才是实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里特别要指出,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是实现一体化的关键。譬如,首都集聚的各种优势资源非津冀可比,如何三地产业配套与互补,需要北京真正亮出风范,对优势资源“忍痛割爱”;再譬如,退出北京的污染企业,必须在环保达标后才能被河北接受,不达标就干脆关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