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关键在“共”
浙江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立意高远博大,内涵宏阔深邃,事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元维度,必须统筹谋划、方能一石多鸟。
“五水共治”的灵魂在于“共”,打通“任督”二脉,做活“五水”文章。
“五水共治”,共在五水联动。“五水”之所以要“共治”,缘于“五水”相融相通,性质互为转化。格物致知,方能细察事物演进规律;握指成拳,方能形成通盘合围之势。洪水不会永远都是洪水,污水也不会永远都是污水,“五水”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并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洪水防治不力,就会冲毁良田,成为涝水,如果洪水防治得当,就能化害为利,演变成为供水。节水工作上水平,治污压力下等级。可见,五水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关联性,同样治水之间也相辅相成,互促并进。
“五水共治”,共在产业联动。即便是治污水,也不能单纯地就治污而治污,需要产业联动,统筹谋划。治污水概括而言就是“三个减少”。一是减少对自然界COD、BOD、氨氮、总磷的排放,主要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处理,实现减排,这是最常见、最主流的方式。
二是减少对自然界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排放,主要通过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提高中水回用率,实现减排。
三是减少源头污水,主要通过腾笼换鸟、产业转型、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方式,大幅降低用水消耗,从而减少需要截污纳管、压力输送、泵站提升、最终送进污水厂需耗能进行多级处理的污水。减少了源头的排放,是落一子而活全局的关键之举,是污水治理的核心要义和最高目标。建设1万吨的循环利用技术改造项目,远比新建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环境效益好、综合收益大。
“五水共治”,共在上下游联动。“君住钱江头,我住钱江尾,共饮一江水”。浙江省“五水共治”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省八大水系除钱塘江外,源头和入海(湖)都在浙江境内,钱塘江85%的流域面积在省内,上下游联动治水条件十分优越,一呼众应。同时,浙江山区占比达70%,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调蓄调剂能力较强。上游的“肾功能”增强了,下游的洪涝灾害自然减轻了。上游的洪水涵养蓄积起来就是节水,加工之后就形成了供水,下游的涝水也就不会溢入雨污管道变成污水。
如果上游“挥霍无度”,指标超标、容量超排,江水变成脏水,下游原本指望的供水已变成污水,或者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入江,水就变成了黑水、臭水、死水。上下游共同“节制有度”,联动治水,就能“一江春水向东流”,最终“向东是大海”的时刻不至于是“五毒俱全”的黑五类,给沿海地区留存一些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可喜的是,上述各方联动的理念、融通共治的思路,并非纸上谈兵,在市县调研、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共振共鸣、得以落地生根。
上善若水,福祉相随。“五水共治”顺应客观规律、顺应发展要求,顺应民心所盼,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5年到7年的不懈努力,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美好愿景一定能实现。届时,清水流淌浙江大地,丰碑树在人民心中。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