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级严重污染,为何没启动红色预警?
近期,华北、黄淮等地持续雾和霾天气,导致北京、河北等地空气污染严重。今天(11日)白天,华北中南部、黄淮中北部、陕西关中等地的气象条件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清除,部分地区有轻度至中度霾,局地重度霾。夜间开始,随着冷空气东移南下,上述地区雾和霾将明显减弱或消散。
华北黄淮等地持续出现雾和霾 空气污染严重
气象监测显示,7日夜间开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关中等7省市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其中8日以来,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东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地的部分地区持续出现中度至重度霾,影响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其中重度霾覆盖范围11.6万平方公里;北京、天津、河北南部和东北部、山东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北部还出现了1~3天的大雾,影响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
受雾霾天气影响,7日夜间开始,华北、黄淮西部、陕西关中等地空气污染逐渐加重。根据环境保护部和中国气象局监测数据分析,至9日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山西东部、陕西关中等地出现重度污染(PM2.5日均浓度均超过150微克/立方米),影响面积31万平方公里;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污染(PM2.5日均浓度超过250微克/立方米),影响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在京津冀地区大城市中,以石家庄污染最为严重,PM2.5小时最大浓度达到430微克/立方米。大部地区能见度低于1000米,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
雾霾和重污染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人们的出行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部分高速公路路段交通受阻。
11日夜间开始雾霾天气逐渐消散
今天,华北、黄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地雾、霾天气将持续,局地仍有重度霾。中央气象台11日6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预计11日08时至11日20时,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东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度霾,其中北京、天津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地局部有重度霾。11日夜间起,上述地区的霾将自北向南逐渐消散。
另外,中央气象台10月11日6时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预计11日早晨至上午,北京、天津、河北西部和东北部、山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和南部以及陕西关中地区、四川盆地中部、辽宁东南部等地有大雾,其中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南部和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局地有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
11日夜间开始,受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上述地区的风力逐渐加大,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明显减弱或消散。12日,中东部大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将转为优或良。
释疑
1、和今年2月的雾霾相比,两次污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王占山:两次污染都是短时间内浓度上升迅速,且影响范围比较广,持续时间长。但这两次污染过程一个发生在冬季,一个发生在秋季,从污染源上来看存在一些差别。冬季燃煤是一个重要污染源,而秋季的秸秆焚烧对此次污染也有一定“贡献”,从环保部的卫星监测来看,河南、山东多地都有火点。
2、8日、9日、10日都是六级严重污染,为何没启动红色预警?
王占山:预测未来三天连续六级严重污染才会启动红色预警,当时预报的时候各方面条件可能比实际情况乐观一点。而且,8日和10日的AQI指数都是300多一点,刚刚迈入六级门槛,可以说“不是特别肯定”的六级。另外,预报也在根据情况不断更新,9日重污染预警由黄色预警升级至橙色,而11日晚污染过程就将结束,所以也不会再去升级预警。
3、为什么每次都要等风来才能结束雾霾过程?
张大伟(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污染物浓度的分子是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分母是大气的环境容量,即扩散空间。有时候是分子发生巨大变化,比如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短时间内释放大量污染物,污染物浓度水平会迅速上升;还比如秸秆燃烧。而分母的变化集中体现在气象扩散条件,这种扩散空间有时是几倍甚至几十倍,造成浓度水平剧烈变化。重污染过程结束,一定是扩散条件发生巨大的改变。但是出现重污染的根源,还是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太大,超过这一地区的环境容量,在一些极端的气象条件下,容易造成浓度的急剧上升,形成重污染。气象条件我们控制不了,所以改善空气质量的长远之计还是减排。
关注
北大科学家发明检测新技术检测细小颗粒物 有望助力雾霾防控
记者昨天从北京大学了解到,北大科学家研发出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实现了单个20纳米尺度颗粒实时检测。此技术有望帮助北京研究雾霾形成的早期过程和规律。
日前,北京大学“介观光学和飞秒光物理创新研究群体”肖云峰研究员和龚旗煌院士等人开发出一种基于微腔拉曼激光的超高灵敏传感器,成功实现了单个20纳米尺度颗粒的实时检测。这一研究成果于9月30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据肖云峰介绍,这项科研成果目前仅是基础性研究,但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大气污染研究中,普遍只能检测到百纳米尺度的颗粒,对于这些颗粒形成更早期的情况较难精确检测。因此,颗粒污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在科研领域仍在探讨。
龚旗煌院士介绍,北京雾霾天最常用的参考数值是PM2.5浓度。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研究表明,越细小的颗粒物对人的危害越大。北大研究小组测量的是比微米更小两个数量级的纳米尺度颗粒大小,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如此细小颗粒物的检测。肖云峰说:“实验小组实现了单个20纳米尺寸颗粒的实时检测,这意味着新技术有可能帮助科学家在大气污染颗粒达到微米尺寸前,更早发现和研究它们,以便更好地防控。”
此外,这种技术还有望用于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研究。肖云峰说,恶性肿瘤早期时信号极为微弱,很难通过B超、CT等常规手段发现,而这种新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看到癌细胞或特异抗原,从而提高早期治疗的机会。
肖云峰说,这项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反恐领域也颇具潜力,“犯罪分子只要接触过爆炸品或生物病毒等,身上往往会残留颗粒,通过这项超高灵敏技术,哪怕只有几个颗粒都可以实时检测”。
原理
光学微腔似天坛回音壁
据肖云峰介绍,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特殊光学微腔,其原理类似于声音在天坛回音壁墙面之间传播,通过微腔内产生的拉曼激光来检测细微颗粒物,并测算其大小。
目前国际通用的检测方式易受环境温度漂移等噪声影响,或者实验条件极为苛刻,不易检测尺寸为数十纳米的细微颗粒。为此,北大科学家提出了突破检测极限的新方案。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实现了单个20纳米尺寸颗粒的检测。据悉,这个检测极限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基础研究推向应用推进了一大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