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京垃圾分类试点14年:七成以上垃圾需二次分拣

更新时间:2014-11-18 08:38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 阅读:1633 网友评论0

近日,通州区玉桥街道垃圾分类绿色承诺活动启动,近千名居民签署绿色承诺书,践行垃圾减量分类,以身作则进行日常监督。据了解,作为第一批全国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北京市2000年开始进行,距今已有14个年头。从2010年至今,北京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已从600个增加至近3000个,今年还将增加500个,占到北京全部小区数量的近3/4,并在1200个小区、1200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另一方面,尽管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收效显著,但外界监管不力、垃圾容器标识不清、垃圾混装等质疑依旧存在。垃圾分类工作前行中存在种种困难。

分类进社区“武装”老百姓

作为垃圾分类减量的源头,社区一直是政府和环保人士关注的第一阵地。为了让垃圾分类工作在社区内有序进行,倡导垃圾分类的生活理念,从2013年起,中华环保基金会开始走入北京市18个区县,在社区内培训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和再生资源指导员,通过宣讲国家相关政策、法律及专业知识,实现培训和指导等目的。

民安社区是位于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内的一所老旧社区,由于垃圾分类指导工作在社区内进行较早,居民的垃圾分类减排意识也较为突出。在政府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等联合帮助下,除了进行日常的垃圾分类,社区居民还就厨余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自创了一套特别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座叫做“绿厨小屋”的垃圾处理间,也是东城区首座厨余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理社区工作站。

在“绿厨小屋”内,居民可将自家专门分拣出来的厨余垃圾带到其中,利用屋间设备对厨余垃圾进行处理。经过8至24小时的高速发酵,转化成有机肥。而居民可以将自家带来的厨余垃圾转化出来的有机肥带走,供自家养殖植物蔬菜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设备的电子显示屏上,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实现了实时监控,实现了厨余垃圾处理的量化管理,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垃圾处理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准确的减排数据。

为了更好地体现垃圾分类的影响,除了居民认领的有机肥料,社区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陈大姐还自己带头,在社区居委会楼顶上开辟了一片小菜园,种植有机蔬菜。

据了解,指导员们种得的蔬菜除了发放给社区百姓外,其他全部捐献给敬老院,以帮助生活在其中的老人们,回馈社会。

同时,为了号召社区居民将厨余垃圾正确分类与投放,从源头上阻断地沟油等,主办方还经常定期去组织厨余垃圾的置换活动。居民将厨余垃圾置换成积分,可在指定商家兑换奖品,享受折扣。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此举不仅强化了居民“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理念,更增强了居民们强烈的公民意识和公益意识。

环保进校园培养环保小卫士

除了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源头外,对垃圾分类的不重视是众多家庭分类难的主要问题。中华环保基金会小康幸福办公室副主任李京华介绍,孩子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也是影响整个家庭习惯和未来的重要力量,如何让孩子养成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十分关键。

为此,除了由环保专家为孩子们开设专门课程普及垃圾分类减量知识,一项名为“绿足迹行动”的活动也在不少学校内展开。校园内,每名孩子都获得一本记录手册,通过每人每天的一件环保的小事,积累小星,并换取绿足迹印章,最终成为学校的环保小卫士。

这个行动能将孩子们日常的环保行动规范化、常态化,让孩子们在参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感受快乐,体现奉献,收获荣誉,珍藏记忆。“多年之后,拿起这本手册,里面记录的不仅是孩子们在环保中的点点滴滴,更将成为他们参与公益行动的历史见证和美好回忆。”李京华说。

居民嫌麻烦七成以上需二次分拣

刚刚结束长假后,清晨7点半,北京市海淀区光大西园内,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吴师傅开始回收小区4号楼前的垃圾,摆放整齐的蓝、绿、灰三色垃圾桶分别标注着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但宋师傅并没有将垃圾桶里的垃圾分门别类直接倒入垃圾车,而是手拿专用的大夹子,重新分拣。

“我们每天都要把居民倒的垃圾打开再分一次,现在天凉了,好多了,夏天那味道就能熏死人。有的人家分得很好,大部分人家什么都放在一个垃圾袋里,我们得一点一点分拣,这也保证不了能把厨余垃圾分得很干净。”宋师傅说。

住在小区的孙女士告诉记者,光大西园是北京市2010年命名的垃圾分类小区,当时每家居民都领到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册、两个家用垃圾桶和两卷垃圾袋,她还特别认真地看了看。为了做到垃圾分类,她在厨房放了两个垃圾桶。而且全家只有她分类,每次去倒垃圾她都要再分拣一次,感觉很麻烦。

记者在小区随机走访发现,虽然不少居民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是在投放时,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没有完全分开,多数桶里扔的都是混合垃圾。大家扔垃圾根本不看分类桶,离单元门最近的桶,垃圾也最多。“没养成习惯”、“麻烦”是回答最多的理由。

据悉,城市80%以上生活垃圾从家庭中产生,社区是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源头场所。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2010年,北京市聘请了5000多名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队伍,目标是当年年底前让试点社区居民100%知晓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垃圾正确投放率达到90%以上。

然而,现实让这些数字都成了美好期待。2010年,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在600个试点社区1.3万多户居民中进行的垃圾分类调查显示,试点社区当年的生活垃圾虽然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居民投放后由保洁员和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二次分拣的约占75.6%,而居民对分类知晓率(非常了解分类)只有15.5%,约60.1%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知晓程度只停留在初步知晓阶段,在两年后进行的回访显示,情况依然没有多大改变。

□专家说法

分类好坏是意识并非素质

中华环保基金会小康幸福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李京华称,垃圾分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需要持续的坚持。垃圾分类应当做系统工程来做,并形成分类管理的链条。除了从现在的由单一注重末端处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外,还要提高全民对垃圾处理的知晓率和操作能力。搭建起社区与回收企业、民间组织、学校社团的联系桥梁,鼓励企业、NGO和学校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之中。

同时,制定定时定点投放制,建立长期持续监管措施,通过采取公布分类黑榜、混合垃圾加倍收费、强制参加分类课程等措施,适当增加激励或惩罚,督促居民自觉进行分类。他最后表示,垃圾分类好坏绝对不能当做评价个人的素质高低与否,垃圾分类是意识,意识养成了,分类就好做了。

□官方回应

加大自查严查混装

据北京市市政管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截至10月份,他们对全市2915个小区中360个小区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及分类处理等日常运行作业情况进行抽查,对检查情况进行考核打分,从硬件设置维护、分类投放效果和运行管理3个方面进行了考评。对于目前垃圾分类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将督促各区县加强日常设施设备维护、建立日常维护机制等措施,提高垃圾分类基础设施设备的运行水平。

同时引导加强日常指导,培育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源头分类率。对于垃圾混装混运和就地处理现象,将督促各县区开展自查整改,强化自查、监管、问责等相关工作,并加派专人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严厉查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京垃圾分类试点14年:七成以上垃圾需二次分拣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