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环境治理的“APEC猜想”
现有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冀高铁互通进一步拉近了三省市之间的距离、缩短旅行时间,未来逐步取消长途及漫游移动通讯费用也有助于降低游客经济成本。然而,三地协调共举改善生态环境才是增强区域吸引力,提高区域生存质量和投资质量的必经之路。
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我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
京津冀山水相连,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目前,京津冀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非常短缺、水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
为解决此问题,京津冀三地不仅要尽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的统筹协调和协同合作,更要从成功国际合作范例中汲取成功经验:
一是建立跨越行政边界的合作体制。APEC经验表明,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合作,必须构建一个特殊体制,从而模糊地理上的界限和传统行政边界。这一体制的权力来源于各个成员自愿出让,行为方式主要是协调,而非控制。
京津冀地区可以建立“京津冀合作委员会”,统筹包括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在内的各项议题。合作委员会应当是一个合作体的最高权力机构,以制定区域合作目标、审批区域合作提案、监督合作项目执行为主要职能。合作委员会不享有独立的行政权,但享有各成员自愿出让的权力,从而具备实际的行为能力。
二是完善环境法律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80年代,APEC组织成员国之一的墨西哥一度成为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墨政府制定《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法》、《反污染总体规划》等法规,把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提高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京津冀地区也应当采取更换尾气排放严重的老旧车辆等快速应对措施,还应建立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严格工业设施排放标准等长效治污机制,甚至从法律层面完善现有《环境保护法》,出台《京津冀地区污染防治法案》等强制措施。
三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2014年APEC会议成功建立了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弥补亚太合作组织在合作过程中巨大的资金缺口。
基于此经验,在京津冀共同治理环境污染的路径中,可以设立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引导专项基金,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京津冀的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节能、废物处理、新能源、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和碳减排的企业。在此基础上成立京津冀发展银行,由中央财政与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出资,集中调度有限资本,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投入三地发展亟须解决的环境治理工程。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治理环境。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麦卡锡在与中国高层领导人会晤期间提到:治理环境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希望能帮助中国借鉴美国的经验,确保环境问题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而不是障碍。
京津冀地区可以向美国学习开办空气质量研究中心,以科学技术的方式对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气象特点,来制定对不同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的具体管理参数,并且开发新的技术来提升监管人员在测试和处理方面的能力。
五是提升民众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排放人人有责,只有民众树立了较强的环保意识,自下而上地自发参与环保,才能彻底根治困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环境问题。居民可以从点滴做起,如工厂自觉减少排污,农户借力生态农业,优化饲养种植方法,居民生活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合作就可以借鉴APEC的成功经验,三地协调共举改善生态环境才是增强区域吸引力提高区域生存质量和投资质量的必经之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