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工程”齐发力 我市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自2010年启动“创模”工作以来,我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六大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魅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市初步走上了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良好态势,优良的城乡环境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添了强大活力。今年9月,我市正式被省环保厅授予“安徽省生态市”称号,成为全省首家生态市。
实施“总量控制工程”。积极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机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若干意见》,着力加大造纸、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淘汰力度。几年来,全市淘汰和关闭化工企业60余家、造纸企业70余家、小煤矿68家、非煤矿山17处,拆除粘土砖瓦窑78座、水泥机立窑生产线14条,关闭发电厂1处,淘汰落后产能1.8万千瓦。同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
实施“碧水工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围绕改善水质这一目标,严格废水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加快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截污管网建设,狠抓截污和处理工作。先后新建、扩建各类污水处理厂27座,其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1座、乡镇9座、工业园区7座,铺设城市配套污水管网353.4公里,有效减少了水污染物排放。全面推进南漪湖、水阳江、青弋江、徽水河、扬之河等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工业污水防治工作,加大污染企业搬迁、关停力度。启动青弋江引水入城、水阳江拦河筑坝、城市内河整治等“三大工程”,着力解决城市应急供水、防洪排涝和水环境等突出问题。
实施“蓝天工程”。我市出台了《宣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和《宣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注重强化源头治理,采取封闭施工、工场道路硬化、配备车辆冲洗设备等措施,严格控制建筑扬尘污染,市区176个建筑工地、10个混凝土搅拌站和182个物料堆场全部落实整治要求;印发了《市区饮食服务行业油烟污染管理办法(试行)》,开展餐饮油烟集中整治,督促38家餐饮企业新安装了净化装置,91家改造了排放管道,关停3家不符合要求的餐饮企业。全面完成市区89台燃煤锅炉整治,提前两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加强对电厂燃煤的管理,禁止使用高硫煤、高灰煤。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加大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力度,控制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实施“洁净工程”。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危险废物处置、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环保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以美好乡村中心村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统筹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增加绿量、提升品质”为主线,推进公园绿地、道路绿化、水系景观打造、防护林带及单位(小区)绿化提升等五大重点工程,先后实施了宛陵湖公园、九曲公园、明镜湖公园、双溪公园、铁山公园、麒麟山公园等10处公园和23个街旁绿地项目,建成园林式单位(小区)138家,基本形成了以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滨河公园为主体,街头游园和零星绿地做补充的公园绿地体系。
实施“环保能力建设工程”。完善了"12369"环保投诉举报系统;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加大环保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环保装备水平,强化环保执法、监测手段,提高环境质量监控能力和处置环境突发事故能力;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工作,对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实时监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