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缓。一些读者来信表示,土壤污染治理,源头控制是关键,同时应尽快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土壤治理技术,还土壤洁净,保粮食安全。
让土壤治污有法可依
长期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员,笔者在长期工作过程中目睹了化肥、农药、农膜在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给土壤带来的污染。以化肥为例,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可造成土壤板结,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导致土壤酸化。
针对日益严重的农田土壤污染问题,首先,应尽快出台土壤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不完善,有些方面还是空白。建议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修订和完善土壤污染标准、修复标准、农产品(11.39,0.37,3.36%)和饲料安全标准等,从而实现土壤污染依法防治、依法监督、依法管理。
其次,应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通过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农民使用高效环保的农资产品,并增加对农资综合补贴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用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再次,应推进污染土壤治理修复。不断加强对土壤状况的检测,做到一般检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实行常态化检测。及时了解土壤环境状况,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制度,并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完善土壤监测、治理修复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并把各项土壤保护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形成土壤环境保护体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江西省九江县周仕镊)
“白色污染”亟待治理
塑料农用地膜技术,在农业增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用量的增大,残留在地里的农膜影响了土壤的再生能力,威胁和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以笔者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2013年兵团残膜污染面积约有上千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残留农膜成为土壤的“白色污染源”,亟待治理。
首先,要提高残膜回收率。可通过采取提高残膜回收价格,开展农膜以旧换新等活动,调动农民清除农田残留地膜的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逐步引导、培养农民作为废膜回收主体的自觉性,养成进田下地随手清理残膜好习惯。
其次,建立残留农膜回收机制。应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大型残膜回收机补贴额度,建立残膜回收农机合作社,加快残膜回收工作。积极推广高于0.01毫米地膜,可通过政府补贴方式,弥补土地生产者新增成本的开支。加大投入,通过建立行业奖励机制,促进残膜回收和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和利用,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
最后,尽快制定有关土壤农膜残留标准的政策法规。完善农田残膜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增加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服务范围,提高政府、农民、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地膜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使残膜污染防治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顾文革)
调动农民治理积极性
农民是土地的耕作者,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参与者。因此,治理农田土壤污染,关键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其治理土壤污染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切实承担起保护土壤环境的社会责任。
第一,倡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增施有机肥,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有效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和使用范围。采取生物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避免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第二,改变农民耕作模式,促进土壤环境条件变化,排解某些污染物的危害。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可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或采取换土、深翻等手段,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在污染土壤上种植非食用作物,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
第三,构建土壤种养结合的促进机制。要改变一些农民“种而不养”、“厚种薄养”的短视行为,建立农地土壤体质台账,实行承包田和流转农地土壤体检制度。可建立土壤养护补助制度,把施用农家肥、有机肥纳入补助范围,鼓励农户多积农家肥、多施农家肥,确保土壤健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