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外聘民企当环保"管家"
3月9日,攀钢钒炼铁厂副厂长侯毅站在1号烧结机前,向上仰望,看到的是一幅让他舒心的画面:烧结机冒出的白色烟雾腾空后,不到半分钟消散在空中,蓝天白云就在眼前。“以前排放出的气体呈淡蓝色,气味刺鼻,现在排放出的气体经过多道工序处理,95%以上是水蒸气,脱硫效果非常好。”
这一变化,得益于攀钢主动创新污染治理模式,放下央企身段,请民企专业环保公司来“治硫”,成功将企业排放烟气的综合脱硫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95%以上,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2万吨左右。
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去年,攀枝花市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投入5亿元治理依然“硫”不住
走进攀钢钒炼铁厂烧结作业区中控室,电脑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显示,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进口浓度为4206mg/Nm3,出口浓度为169.6mg/Nm3,脱硫效率达到了96%。侯毅告诉记者,这是与国家环保部联网的排放数据,绝对真实。
96%,这一数字来之不易。
烧结烟气脱硫在业界被称为“世界性难题”。攀枝花钒钛铁精矿的硫含量高达0.7%,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最高时达9000mg/Nm3,是进口矿的近10倍。
多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攀钢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据介绍,企业先后投入5.16亿元,尝试了多种治理技术。这其中,包括与成都某化工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子液循环法脱硫工艺,自主攻关的气固循环半干法,还有石灰石—石膏法等等。各种办法试过后,依然“硫”不住,脱硫效果难以达到国家的新标准。
烧结脱硫问题,不仅关系着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利用效率,还直接影响到攀枝花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全市各界广泛关注。相关的治理项目,被列为国家环保部挂牌督办项目和攀枝花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重点攻坚项目。
外聘专业环保“管家”解难题
攀枝花,一个建设了半个世纪的工业城市,走到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转型关头。
让人们在这座城市里自在呼吸,不仅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追求、群众的期盼,也是攀钢作为央企的责任担当。
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攀钢转换思路:既然自己没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别人能不能治好呢?
一种被称为BOO的治理模式进入攀钢的视线。BOO,即第三方建设—拥有—运营。
2013年,攀钢打破传统体制拘囿,敞开大门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外聘专业化环保公司负责治硫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就这样,作为民企的“小兄弟”——攀枝花市蓝鼎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央企“老大哥”攀钢成功“联姻”。
其实,为了这次“联姻”,蓝鼎已潜心“修炼”了很久。蓝鼎公司总经理李昆说,公司一直关注攀西钒钛磁铁矿烧结过程中的高硫烟气脱硫难题,携手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创新升级了原有的“石灰石—石膏法”工艺,实现了脱硫效率大幅提高、脱硫成本大幅降低。
有了先进工艺这个“金刚钻”,蓝鼎信心十足地揽下攀钢的“瓷器活”,成为其专业“环保”管家。
2013年,蓝鼎投资8500万元,对攀钢钒6号和新1号烧结机采用新技术实行全烟气脱硫,并对电除尘系统同步实行了改造。
治理成效立竿见影。去年,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浓度为0.051mg/Nm3,同比下降23.9%,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治理不达标不仅无收入还要罚款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按攀钢钒6号、新1号烧结机现有产能计算,攀钢钒每年需支付蓝鼎公司约7000万元脱硫费用。
要顺利拿到这笔运营费并不容易。环保“管家”头上戴着“紧箍”:如果不能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不但拿不到运营费,还要承担环保部门相应的经济处罚,并支付违约金。为了收回投资并实现盈利,蓝鼎全力投入,千方百计保障治污到位、排放达标、运行正常。
运行一年多,“联姻”双方都满意。采用BOO模式改建后,攀钢收到了应有的治理效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