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升级 吐槽无用
●急需弥补的短板不只是油品升级这一块,目前机动车污染治理、监管还存在诸多制度缺陷
关于机动车油品升级滞后,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公开讨论的焦点都在垄断企业。纪录片《穹顶之下》的爆红更是“火上浇油”。这一回,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公开回应说:“中石化具备生产国Ⅳ、国Ⅴ等更清洁油品的能力,但不是我想卖到哪儿就卖到哪儿,而是政府批到哪儿我就到哪儿。”
言下之意,“我可以供应啊,但地方政府自己不提标有什么办法。”皮球又一次踢回来了。但事实上,“两桶油”在地方政府面前,是不是“服从指挥”的角色,本身就是个未知数。
陕西省能提前3年供应国V油,有地方政府的魄力和决心。但不可否认的是,离不开省属国企、地方炼化企业的全力配合。在其背后是围绕升级成本消化、分担等更复杂问题在政企之间的博弈。
在这一“个案”中,国有企业服从了地方政府关于大气治理的政策安排。但其他地方政府是否具备对“两桶油”的博弈能力,还真不好下结论。
对于油品升级滞后,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曾表示,地方政府迟迟不愿下令油品升级的原因是,担心油价上涨影响消费和经济发展。他呼吁尽快建立升级成本形成及合理分担机制,加速油品升级。
这话也没错,可惜公众并不容易那么买账。因为尽管出于对空气质量的担忧,消费者对于为环保买单有了更强的支付意愿。但对于国内成品油的升级成本,大家普遍都有合理怀疑。“为何美国的油,各项污染物指标更低,价格反而更便宜?为何不趁油价下行消化环保成本,反而要加消费税?消费税能直接用于污染治理吗……”
还有不少观点也值得去验证和深究。一位圈内人在微博上说:“现在如果立刻在全国实施国V标准,立刻关门的是已经投资几千亿的山东地方炼油厂,然后中石油60%的炼油厂关门。中石化大概30%的炼油厂关门。”油品升级反而成为了“两桶油”与地方炼化竞争的有力工具。
围绕油品升级,政府和企业,央企和地方国企,立场、利益盘根错节,果真是一句话说不清楚,一边倒的舆论倾向更于事无益。不过,在大气治理的空前严峻形势下,还被各方利益掣肘而止步不前的老路是显然不能再走了。
应当尽力理顺关系,做好信息公开,形成合理的油品标准制定、成本消化和分担机制,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公共媒体的关注点也不应再停留在“吐槽”模式,而是要成为传播常识、争取共识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各界也应意识到,对于机动车污染治理而言,急需弥补的短板可不只是油品升级这一块。正如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在本报撰文时反映的那样,目前机动车污染治理、监管还存在诸多制度缺陷。
比如,对于新车车型是否环保达标,目前的一致性监管难以落实,造假空间大。特别是重型车,从国2起就没认真执行过排放标准。
车型合乎新车环保达标公告要求,这是机动车排放达标的基础。由于目前实施了“机动车六年免检”等政策,这个基础如果不牢靠,会导致后续的油品升级等工作的减排效果大打折扣。
而对于更大量的在用车而言,使用年限、车况千差万别,导致排放水平的差异性非常大。但目前对于环保超标车辆的监管和处罚,公安交管部门不管,环保部门也无权管。
山东省在去年针对机动车排放进行了云检测试点,试点中获取的数据显示,近85%的机动车属于低排放和中等排放,只有15.93%的机动车排污量在每公里10克以上,而这部分机动车的排污量占到总量的68.95%。如何识别并实现这部分高污染车的有效治理,也是各地机动车环保监管的重要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