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呼吸保卫战"如何"齐步走"?
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强雾霾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应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那么三地“呼吸保卫战”有何难题?又该如何“齐步走”?
察“病情”:“雾霾锁城”制约三地发展
刚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中,京津冀三省、市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晒出“治霾成绩单”:2014年PM2.5平均浓度北京下降4%、河北下降12%、天津下降13.5%。
“去年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京津冀在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上第一次形成了各方高度共识,协同防治联防联控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说。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羊年春节期间,河北、北京等地再次深陷“春节霾”,连日空气质量污染指数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再现“雾霾锁城”状态。
针对北京市未能达到5%的预期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坦言,目前北京确不能称为宜居城市。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表示,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已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亟待联合治理、联手防控。
问“病灶”:京津冀治霾难在哪儿?
2013年9月17日,环保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污染治理措施”。全国人大代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研究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天津市环保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说,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情况发展趋势相似,各地治理可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措施,然而受到种种现实因素制约,实际治理成效仍有待加强。
——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自为政。农工党中央提交的提案指出,京津两地人均财政收入是河北的5倍以上,但河北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浓度远高于京津。若无联动配合,仅依靠河北本省能力,恐难实现区域同步治理。民建中央提交的提案指出,目前各区域资金投入缺乏配合,跨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存在相互推诿、等候观望等消极现象,缺乏区域性生态环境规划统筹协调。
——污染程度不同,排放无统一标准。农工党中央指出,目前京津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天津、河北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万元GDP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于北京。三地执行排放标准差距大助推了污染程度的不同。
——机动车和燃煤成区域性污染源。民建中央指出,目前京津冀三地机动车总量已超过2500万辆,且呈现大型运输车辆排放标准更新较慢、油品标准低、污染排放大等现状;同时三地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年用量高达13亿吨,光伏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普遍,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较大压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