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圈“清华系”:中坚力量 还是中间力量?
水务行业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公司里,六成的公司都有清华校友担任公司董事长、总裁或是总经理等高管职位,“规模大到能称为清华系”。
“我们的校友有感情,但从来不靠关系搞资源。”
“清华系的人数比较多,但中型企业偏多,没有特别大的企业。技术和理工的色彩太浓,其他的商业模式、资本手段不如别人做得好。”
侯红勋很少这么紧张。2015年6月9日,在600家企业参展的第十四届中国环境环保展览会上,看着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走向自家展台,这位国祯环保的总工程师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我是在清华读的博士后。”
陈吉宁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后担任清华环境学院院长、校长。这位2015年2月才履新的部长在进入环保部之前一直在清华工作,清华是他身上最醒目的标签。
2015年环保产业界的另一件大新闻也和清华相关。4月,清华控股旗下以启迪科技服务集团为主的四家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入主桑德环境成为第一大股东,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市场最大的一桩交易案。交易双方都和清华有关,桑德环境的董事长文一波1987年在清华攻读环境工程硕士。
清华的身影一直闪烁在环保业界。多位受访的企业家和专家表达了上述感受。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分管校友工作的刘建国教授几年前曾做过初步统计,水务行业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公司里,六成的公司都有清华校友担任公司董事长、总裁或是总经理等高管职位,“规模大到能称为清华系。”刘建国说。
中国的环保产业正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规模动辄万亿计。而逐鹿其间的清华系,俨然成了特有的景象,他们分区而治,他们抱团取暖,他们受益于环保时代的风口,也遭遇着从未有的挑战,清华对他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无处不在,水务为先
距离国祯环保展台五米远,略显偏僻的角落里坐着青岛金海晟环保设备公司董事长王永仪。
主营水处理药剂和废气处理设备的金海晟,公司规模不大,展台面积显得局促,装修也简单,仅陈列了一些海报和宣传册。王永仪1996年从清华环境工程博士毕业,他的校友陈吉宁并未来到他的展台。
但王永仪并不感到失落,在他的名片上,比董事长称谓更醒目的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华东校友会副会长”身份。很多校友知道他来北京了,展会一结束,他就要一路向西,回到清华,和校友们吃晚饭。他戏称,清华的校友们分布在环保系统的各个层级,而自己是“生活在底泥里的小企业”。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了65家有清华校友任核心工作岗位的环保企业,其中有23家企业清华校友担任总裁、总经理、CEO以上高管,毕业于环境工程的最多。
其中不乏在业界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如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中持环保董事长许国栋、晓青环保董事长韩小清、环能德美董事长倪明亮和立昇董事长陈良刚等。清华系以民企为多,不少是自己一手创立了企业。
而在国企和外企中也有清华校友承担着技术或科研的重任,比如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金松,他和陈吉宁部长是本科同学,江苏维尔利副总经理张进峰曾任威立雅环境服务技术总监。
狭义的环保企业包括水、气、固废处理和土壤修复、监测等细分领域,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由于清华的环境工程专业起源于建筑工程系给水排水专业,所以在水处理公司中,清华系的产业势力可谓最强。23家清华校友担任高管的企业中,17家都有水相关业务。例如桑德环境的董事长文一波、碧水源总经理戴日成等曝光度较高的企业家均是从水处理行业起家。
而在固废、土壤、大气等领域,清华系的产业势力则稍弱。1999年清华博士毕业的刘阳生现在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在刘阳生的印象中,固废企业的领导层中除了垃圾焚烧巨头光大国际的总经理王天义为清华校友,其他的较少,不过,“行业里的专家,基本上都是清华的师兄弟。”他说。
不过刘建国认为,在固废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里,清华校友也很活跃。有的虽然不是清华全日制毕业生,但通过攻读以实践为导向进校不离岗的工程硕士,也成为后晋校友接受了良好的清华教育,陆续被提拔到了关键的岗位。
最薄弱的领域则是大气。一位大气领域上市公司的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气污染控制的主战场在燃煤电厂,较强的废气处理产业也就内生于电力系统。而故此领域的清华系较为薄弱。值得一提的还有,除了上述的实业领域,国内第一家关注清洁技术投资机构青云创投也和清华颇有渊源。青云创投最早就叫清华创投,是依托清华大学的一家风投公司,清华控股一度是青云创投的控股股东,之后逐渐退出。
官方民间,频繁互动
散落在各个环保行业的清华校友并不是松散的原子,而是通过各个层级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和活动,发生着频繁的互动。
2011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华东和华南校友会分别在上海和深圳成立,2015年,西部校友会在成都成立,而海外校友会也正在筹备中。
有意思的是,地区分会竟比总会的成立超前了一步。“清华的上海校友会中就有环保专业委员会,非常活跃,基础较好,就率先创立了华东分会,华南分会也就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刘建国说。
2012年,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环境协会终于在北京成立,但人们更愿意称其为清华环境校友会。清华环境学院及其前身的院系的毕业生和其他院系从事环境相关工作都是校友会成员。虽尚未统计,但已初具规模,仅华南校友会会员规模已近400人,范围已经扩至港澳甚至新加坡。
除了学界泰斗外,清华环境校友会的理事职位中不乏政界的校友,比如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坤民、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总量司司长刘炳江以及北京市和上海市环保局局长陈添和张全等。企业界校友除文一波为副理事长外,其余均为理事。
在地方分会,会长则多来自体制内,上海环保局局长张全和深圳水务集团总工张金松分任华东和华南分会会长。副会长多为企业家,他们对于校友会的职务都很重视,不只是王永仪,刘建国记得不少校友名片上都印着校友会的职务。
各地校友们的活动非常频繁,交流亦属活跃。2013年初,首届清华环境校友会活动在碧水源召开;2014年,清华百年校庆上,专设了清华环境与发展高端论坛,环保业界的部级官员、企业高管、行业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戴上了“清华紫”的领带。
地方分会则每年都会举办上百校友参加的“环境论坛”,往往针对地区相关的环境议题,由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校友做主题演讲。不少校友受益其间,2013年,在杭州听了张全做的《上海洁净空气计划》报告后,王永仪觉得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调整很有启发。而公司远在海南岛的立昇董事长陈良刚,华东环境论坛也积极参加。
除了官方校友会的例行活动,校友们还自发组织着其他更活跃的活动。早在2004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就与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共同发起组织了“清华系水企业俱乐部”,在最初的20家企业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今的E20环境产业俱乐部,凝聚了百余家环保龙头企业。在俱乐部的历程中,除了回母校,企业家们互相拜访,全国也几乎走了个遍。
即使不是清华的科班毕业,来自环保产业的政、商人士还可以参加为期一年的清华大学环境总裁班,接受清华的课程。而总裁同学会会长王世汶也是环境工程系校友。
同时,依托环境学院的中国环境产业大会、水业技术论坛等已开展了多届。这些都像磁石一样,吸纳和凝聚着越来越多的清华系资源。
校友间的信任感使得政商学界的互动通畅而又相对内部。“我们的校友有感情,但从来不靠关系搞资源。”桑德环境董事长文一波说。他的确发现环保部、发改委中有很多校友,但没有谁刻意去组织校友讨论或试图干预某项具体决策。“我们企业代表可以通过商会和政府对接,有目的性的公开互动,环保法出台之前,我们很多企业都参与了讨论。”
校友校企,殊途同归
环保产业中何以清华系最多?中持环保董事长许国栋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从事环保行业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懂得工程技术,上世纪80年代初接受环境专业的教育,出道早,自然做的事情就多一些。”
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就设立了市政工程系。在此基础上,1977年,清华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
1997年下海的王永仪,常常被叫做“老前辈”,但他觉得在环保企业中,自己只能排上第三代。我国的第一代环保产业兴起于1970年代末的“环保产业之乡”——江苏宜兴。但那时的企业多为乡镇企业,只是给水厂等生产零件和配料。此后,清华的部分毕业生成为第一批科班出身的企业家,比如1989年,韩小清成立了晓清环保,1992年,许国栋担任北京华晖环保公司总经理。1993年,文一波创立了桑德环境,此为第二代。
“我们都是学工科的,知道市场需要,又可以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哪些能做,能做什么。容易下决心,很快出产品。”文一波分析。
除了工科背景,文一波觉得早期进入产业的清华人个性都很强,在机关做事,挑战性不强,又不太服别人管。他自己便是从化工部出来的,同一批的许国栋和韩小清原来分别在学校和设计院工作。后一批的王永仪,下海前已是地方环保局副局长。
这种性格也同样体现在当时创业的女同学身上。余安安(化名)现在是一家污水厂的负责人,她当初也是放弃了住建部的工作,“在机关熬不住。做技术的,就想把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掘出来。”
在许国栋看来,19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下海的清华人还带有被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而从商的“92潮”色彩:“清华的小子呢,要产业报国,有伟大理想,旗子举得比较高。”
与活跃的校友身影形成参照的是清华的校企,在环保产业领域,却经历了相对跌宕的历程。早在1988年,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环境工程部就已经成立,随后发展成为清华紫光环保有限公司,到了2004年更名为浦华控股有限公司。清华同方水务工程公司前身,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环境工程事业部也在1998年就成立。
但后来浦华渐渐与清华脱离了关系,只是在淡紫色的网站上还可以看到清华的印痕。“可以理解成是清华嫁出去的女儿,户口还在清华。”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说。
“校办企业失败概率高,即使没有倒,做大也比较难,特别是难找到既是一流科学家又是一流企业家的掌舵者。”文一波认为,早期的校办企业,在资源、人才、品牌等方面都强于校友创立的民企,而做得不太理想的原因还在于体制。
不过,在文一波看来,二三十年的实践中,清华毕业生创办的环保企业经受了市场的验证,而清华校企也终于看明白了方向。清控收购桑德就是这样的例子,“清控找到事业有成的校友;校友也想借助清华的平台,把事情做得更大。”其实,在桑德之前,校企背景的启迪已收购了亚都室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而亚都净化器的创始人何鲁敏正是清华建筑系的校友。
“一个是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一个是最高学府里高大上的综合投资公司。文一波对于清华有情结,桑德嫁给了清华,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互相加分。”张益如此评价。
中坚力量 还是中间力量?
2015年6月7日,在清华环境校友会成立3年之后,隔壁的北京大学环境校友会也成立了。本科毕业于北大、硕士毕业于清华的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向南方周末记者比较了两个学校的校友企业家差异:“北大是文理科出生,做宏观的投资、材料设备和原理的多些;清华工科背景,纯技术的工程师多些。”
担任北大环境校友会会长的是目前国内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公司、首创集团董事长王灏。2015年6月16日,首创发布公告,拟以约合11.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新加坡ECO工业环保工程私人有限公司。
“清华系的环保校友企业家人数比较多,但中型企业偏多,没有特别大的企业。”文一波说,“技术和理工的色彩太浓,其他的商业模式、资本手段不如别人做得好。”
既是环保产业稳定的中坚层,却也多是尴尬的中间层,这是多位受访者对于清华系的评价。即使桑德环境的市值一度接近500亿元,略次于首创,文一波仍称桑德还在“努力跨过中型企业的台阶”。他相信中国巨大的市场驱动下,一定可以培养出世界最强的环保公司。“大的判断没有问题,我在想,里面有没有我。”
随着新环保法执行,气十条、水十条出台,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产业的市场“钱景”越发被看好。对于清华系来说,全新的资本和技术的双重挑战正扑面而来。
刘阳生记得,199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内连3个垃圾焚烧企业都找不到,不少政府项目最后被迫流标。而自2012起,大量的资本“疯一样”进入焚烧领域,并购重组非常厉害。“固废领域并购得差不多后,就剩土壤了。很多有钱的主找我咨询,买土壤修复的小企业,有的技术我根本看不中,都被收购了。”刘阳生说。
而在政府和公众对于环境治理成效的要求下,环保企业不能只是拿到项目,还需要更好的技术来切实解决问题。
“现在解决环境问题技术,肯定比20年前多了。而且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前不值得做的,现在值得做。”方晟基金的创始合伙人郭荣说。他所在的基金最近投资的和环保相关的项目都不是环境专业人士的技术:用无人船监测水样;用物理法杀菌,解决水产养殖中的抗生素水污染问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很多新技术完全颠覆了传统环保行业的思路,对于环保行业是利好,但对于具有思维惯性的清华系技术派则是更大的压力——环境工程可能只会想方设法处理被抗生素污染的水,而不会想到抛弃抗生素,同时将水产品变为有机产品。
王永仪的公司运营快20年了,却还只有几十个人的规模。他说最近突然想明白了,自己之前太执迷于技术,“学霸工程图画得好,但最后只能给人画一辈子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