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防治土壤污染应成全社会共识
更新时间:2015-08-08 23:49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阅读:2065
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对于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意义重大。近期,某报连续刊登关于土壤治理的深度调研报道,探求如何在提高粮食产能的同时,兼顾耕地资源环境的农业可持续之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自净和缓冲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如果污染了再去治理,则要付出沉重代价。为了我们的健康、子孙后代的繁衍昌盛,必须让防治土壤污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土壤污染防治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一是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大力推广清洁工艺,减少和消除污染源,对工业“三废”和城市废弃物必须处理和回收,进行资源化利用;二是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过度和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面源污染,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发展高效、低毒、易降解、低残留农药和农膜,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施肥,选择环境友好的肥料品种,避免盲目大量不合理施肥。
近几年,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呈现多样化、友好化和高效化态势。修复技术呈现从单一向联合修复、从异位向原位修复以及从粗放向绿色与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技术发展,更加注重污染修复效果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估。综合现有防治措施,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今后的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加强科技攻关,有序发展土壤修复产业。借鉴国外土壤污染修复先进技术,筛选并发展能广泛应用、安全、低成本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加强污染修复技术集成。如开发新型选择性高、残留量低、副作用小的生物可降解螯合剂,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强化超富集植物材料的筛选;开发基于环境功能修复材料的修复技术等。
二是加强土壤科学研究和污染修复资金投入。实现土壤科学研究和污染治理经费来源多样化、多渠道。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建立紧密的科研交流互动平台,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和积累经验。
三是制定和完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和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加快可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形成并强化基于风险评估的土壤污染管理理念,建立适用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监管政策和税收政策,严格限制污染源排放,做到责任到人,坚决杜绝污染物肆意排放。
四是开展保护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保护土壤意识。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环保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逐步增强国民的土壤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自觉保护土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