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要跑好“最初一公里”
从居民习惯养成这个源头开始跑好“最初一公里”,垃圾分类的整个链条才有良性运转的可能
一个废弃的塑料瓶,必须被分解成瓶身、瓶盖和塑料膜三部分后,才能分别投入3个垃圾桶。据说这个最初由杭州市几位居民发起的垃圾分类小站,如今已有上百户家庭参与其中了。
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垃圾分类可谓被寄予厚望。15年前,从8个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启动。15年过去了,试点依旧在进行,且进展得并不顺利。要理顺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涉及顶层设计和操作层面的诸多细节。杭州这个社区的实践告诉我们,垃圾分类除了要打通各种肠梗阻和“最后一公里”,调动居民积极性跑好“最初一公里”,也同样很关键。收集、清运、处理……在垃圾分类处理的各个环节,居民是第一道关口。相比于垃圾分类站处理堆积如山的垃圾来说,从家庭开始的垃圾分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决定着此后各个环节的效果。
其实,多年来对公众的环境教育已经有了一定效果,许多人已经具备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但要将认识转化为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几年前,在笔者居住的小区,每幢楼下的门厅都配置了好几个崭新的垃圾桶,实行分类投放。然而,就算居民在家分好类,很多时候,垃圾装车都是混收混运、一股脑倒在一起。这样做,不仅达不到分类效果,更会毁掉居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参与热情,以后想要修复就会难上加难。
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就垃圾分类而言,有关方面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章立制的同时,要从细节着手引导居民习惯成自然。只有从居民习惯养成这个源头开始跑好“最初一公里”,垃圾分类的整个链条才有良性运转的可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