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告别“海景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

更新时间:2016-08-19 08:5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阅读:1087 网友评论0

?7月24日,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出现短时暴雨,却未出现路面渍水、内涝等景象。这主要是因为沣西新城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有效防止了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痼疾。

?7月19日,行人在河北省邯郸市街头涉水出行。今年夏天,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部分城市内涝严重。

上世纪初德国占领时期修建的排水管道,位于青岛市安徽路附近。

(拼图照片)

每当汛期来临,总有不少城市在风雨中“凌乱”,局地甚至出现严重内涝。“海景城市”打乱了城市运转秩序,也对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主汛期已过,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需要痛定思痛,多方面下大力气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措施、补足短板、消除隐患,尽快提升城市防汛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当下一个汛期到来之际,让市民少些看海的“惊喜”

武汉:何日走出“积水潭”

本报记者郑明桥

经过49天高水位运行,8月16日10时,长江武汉关水位降至24.98米,退至25米设防水位以下。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于当日终止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武汉市今夏经历的多轮强降雨令人印象深刻,据统计,今年6月1日至7月6日,武汉降水量达932.6毫米,比1998年6至8月的总降水量还多出了64.6毫米。武汉城市160余处大面积内涝,公共交通、电力中断,变成了“东方威尼斯”。

相关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城市内涝严重,岂能全怪天气?

地下空间面临“内外夹击”

客观地讲,近些年武汉市治水攻坚计划还是有成效的。1998年7月,在雨停24小时后,全城有近20%的建成区仍然渍水,且渍水持续多日才逐步退去。而除武昌南湖部分地区外,今年武汉绝大多数渍水点的渍水在当天基本退完。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分析,这是因为这些年武汉市排水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

其实,近些年来武汉市的治水步伐从未停歇。2013年武汉市启动了“排水三年决战计划”。但是3年过去了,武汉主城区内为何还是出现了严重的渍水?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三年决战计划”虽然改善了一些排水泵站和地下管网的排涝能力,但处于大建设时期的武汉出现了许多大工地,有些或者将排水管道掩埋,或者破坏了管网。

此外,由于“重地上、轻地下”,导致排水系统建设远远落后城市建设。有专家说这是一笔经济账在作怪: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投资巨大,要花地方财政的钱,且无法像住房、水电、通讯等系统建设那样可以快速收回投资。因而很多官员对不被计入政绩的“地下世界”轻视敷衍,也就不足为奇。

这样一种发展思路无疑是在透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光鲜亮丽的地上世界,往往经不起一场大雨的检验,在狼狈不堪中现出“原形”,招致民意的普遍不满和诟病。

不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洪亮平认为,“原有的城市管网建设的确存在着一定问题,但把板子都打在城市排水系统上并不恰当”。他说:“管网只是一个输送的过程,更关键的是城市对雨水的存蓄空间没了,这才是第一位的原因!”

近些年,城市硬化面积日趋加大,在建设过程中还把原有的坑塘、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都侵占、填埋和破坏了,下雨后水就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尴尬,这无形中加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填埋湖泊阻碍排洪功能

洪亮平分析,“武汉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填湖建楼造成城市内部承载空间饱和,另一方面,外江水位高导致的水无处可排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据统计,目前武汉城区湖泊有38个,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多达127个。为了发展,人们向湖泊争夺空间、争夺资源,围湖造田、填湖建城、拦湖养殖,如今终于尝到了苦果。

武昌城区的沙湖,曾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被称为武汉市的“城市之肺”。而如今,沙湖的面积仅有50年前的一半。不间断的填湖开发,把沙湖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挤压,绿色的湖水被黄褐色的土地掩埋。如今,在沙湖沿岸盘踞着水岸星城、梦湖水岸、水云居等楼盘,名字和“水”沾亲带故,虽然均价达到1.1万元每平方米,但仍旧十分抢手。

被无止境的开发浪潮吞噬的,何止是沙湖。更多的无名湖泊,在默默无闻中消失。许多有着以湖为名的地方,如杨汊湖、范湖等,只空留地名,不见湖影。这些能够对雨水径流起到调节作用的河湖、坑塘、湿地、沟渠、低洼地已经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对雨水径流的调节、蓄滞作用丧失。

洪亮平说:“要科学解决城市内涝,从源头上要减量,中间加大管网的输送能力,末端还得有地方承载。理想状态下,应当有梯级的蓄滞排水系统,有先有后有错峰,这样才不会把水一下都排到受纳水体中。”

未雨绸缪更须尊重自然

在夏天的强降雨和防洪抢险过程中,武汉市东西湖区有临江、临湖堤岸线近100公里,防汛任务艰巨,但它却是武汉市唯一没有出现溃堤险情的远城区。

原因何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委宣传部部长章建育介绍,近几年该区先后投资10多亿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地下管网、水网,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她建议,应当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持续改善城市水网、排水条件。

海绵城市理念因其注重城市对雨水的自然吸纳、蓄渗和就地调节而被称为“绿色思路”。“海绵城市的建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洪亮平告诉记者:“目前武汉只选择了38平方公里进行试点建设,还没有完全完工,并且整个城市要升级为海绵城市,也不是一两年内就能做到的。”因此,如果拿本次武汉的洪涝灾害来怀疑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成效,是站不住脚的,恰恰证明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究竟该如何让城市走出“积水潭”?“增加城市的自然调适能力非常重要。”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吴永保说。

“建设海绵城市,不能仅仅理解为铺些透水砖、修几个蓄水池、建几块下凹绿地,而要让山水林田湖这些‘大海绵’真正发挥作用。”在吴永保看来,在建设用地选择上,要尊重自然和原有地形,把一些低洼地、河湖湿地等保护好,科学划定界限严加管理;在小区建设中也不能随便改变原有地形,应把低洼地区作为调蓄空间来使用;此外,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也尤为重要,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

青岛:雨污分流防内涝

本报记者刘成

每当汛期有城市被淹,青岛就会被拿出来说事。请看网上已经流传了N年的这番话:“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

德国的下水道真的这么神奇吗?青岛真的不怕淹吗?《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在青岛进行了深入探访。

“德国造”值得借鉴

顺着青岛栈桥海岸线往东走约5米,可以看到一个呈拱形设计的暗渠,高度约2.5米,宽度约3米,一个成人可以轻松出入其间,这就是一段当年的“德国造”下水道。其以混凝土浇筑而成,虽然两侧有海水侵蚀和贝类附着,但总体基本完好。前行20余米,左侧出现一个约两米高的支道,构造与干道相似。行进中还会见到检修用的竖井,竖井的上方便是留着两个撬启孔的铸铁井盖,青岛人称作“古力盖”。

“德占时期的排水建设理念比较先进,管网的建设质量比较高,为我市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雨污合流管网都是四四方方,而德占时期的雨污合流管网类似‘鸡蛋形’。这种设计的好处是遇到强降雨时,水流可以将底部的污水杂质带走一部分,减少管网被杂质堵塞的可能性”。

虽然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但外国侵略者占领我国领土并非是为了搞建设,在城建方面也有一些欠佳之处。据介绍,德占时期青岛建设的排水管网只有80公里,后来随着城市空间不断发展,排海路径不断延长,城市建筑不断增高,人口密度不断增大,用水量成倍增长,原有的污水管网已经无法适应城市排水需求,且超期服役、破损严重,目前绝大部分已经翻建为大口径的新管网。“德占时期排水管现存部分共约2.66公里,长度不足市内三区排水管道总长度的千分之一。所以,说青岛不怕淹是得益于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这种观点有失偏颇。”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

雨污分流理念先进

“德国造”下水道虽然对青岛不怕淹作用微小,却对青岛后来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影响很大。“德国下水道建设的重要特点是雨污分流,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理念。即使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做到。”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说。

下水道雨污分流,是在青岛城市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根据史料记载,青岛最初并没有考虑污水排放,粪尿由工人上门清运,耗时耗力。胶澳当局于是“计划将来把家庭污水与雨水分离并由下水道排走”。1905年,两个污水泵站、压力管线及集水池建成投入使用。

近年来,青岛市充分采用雨污分流设计理念,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污水管网3350公里、雨水管网3352公里,基本保证大雨以下级别降雨不积水。记者来到紧邻青岛奥帆中心的南京路雨水暗渠,这里是青岛东部新城区最重要的一处雨水排海口,共有3条暗渠的雨水汇集进入大海。

“管网雨污分流模式,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不排放以免影响泄洪,也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黄绪达说:“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在全国处于领先。”

难被淹并非不怕淹

即便是雨污分流模式走在全国前列,青岛很难被淹,但也仍然不敢说不怕淹。陈勇告诉记者:“其实青岛并不是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非常大。”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青岛降雨时空分布是相对均衡的,而且很多时候偏干旱。

同时,自然地理环境也帮助青岛“自动”排水。青岛是典型的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主城区依山傍海,三面环海,40%以上地形为丘陵,这种特殊地形可以让降雨很快进入大海。

不过,青岛在应对强降雨的准备上依然不敢怠慢。为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强降雨,青岛市建立了排水预警响应、雨中巡查处置、雨后评估的排水防涝工作机制,每年汛期前即提前组织开展河道、明沟、暗渠清淤。降雨时,组织车辆、设备、人员定点盯防,沿路巡查,确保重点部位排水防涝工作有序进行。“比如,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盖会被顶开。我们会在下方安装防坠网,防止人员和车辆等坠入。”陈勇说。

近年来,青岛市还加大了河道整治力度,中心城区主干河道防洪整治全部完成,支流河道防洪整治率约80%,防洪能力按20至50年一遇标准设计,提高了河道行洪保障能力。“我们正在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相结合,以更大的力度防止城市内涝,修复城市生态。”陈勇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告别“海景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